是谁给城市女和农村男划的楚河汉界?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乱弹 |
纵观近几年来,“欲望的都市”和“美丽是乡村”已经形成鲜明的对峙对立;这让生活在两个阵营的男男女女们出言,大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硝烟气味儿,这让城市女和农村男或者城市男和农村女之间似乎横上了一道难于跨越的楚河汉界!生活在楚河汉界两边的男男女女,尽管是那样的对比鲜明,但是随着发展,这两拨人群仍然不断地融合交汇,青春与青春时常碰撞出矛盾的火花!同是华夏国民,炎黄子孙,同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打拼奋斗,都是娘生爹养的孩子,怎么就有了厚此薄彼的亲娘后娘的不尽相同?
由于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古代以乡村文化为主流,城市,在人们的眼里是很小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一切物资一切优秀人才都集中优先流入了有着工业生产的城市里,农业农村只是成了城市的附庸外援,似乎农村的存在就是为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这个新中国诞生的婴儿,被扛起在农村这位朴实勤劳坚韧的父母的肩膀上;中国传统思想里,子女在父母的心里高于自己的生命;曾出现亿万农民套着蓄力车向城市送砖运瓦,自己住着土坯房,为城市援建高楼大厦;农村的生产队里收获了大堆的粮食和棉花,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从场里不进家直接进入了国库,交给国库的粮食都由农民亲手晒干扬净,优先完成向国家缴的数量以后,农民自己是剩多了多分一点儿,剩少了少分一点儿;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土地不能丰产,种粮食的人把粮食脚给国家,而农民自己在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挖野菜充饥填肚子!这种憨厚的农民精神完全就是一位有着高尚品质的父母姿态:眼望着子女的饱样儿,自己勒紧腰带心里还乐!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单干啦!有了自主权的农民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土地是生命焕发出青春,农民们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纳公粮,尽管那个时候农民交纳公粮的数量像火箭一样逐年增长,由在生产队里人口平均几十斤增长到几百斤;因为急剧膨胀的城市的人口增长,而农村的人口也在急剧增长,承包土地十年后,有的地方进行第二轮土地配置,忽然发现有个别村庄人口突然猛增了一成,而人均土地却减少了一成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自然重重。而这时城市发展的已经相当富有漂亮了,农业生产里的增产部分农资的投入越来越依赖代表着城市的工业化了。毋庸置疑,土地还是那篇土地,粮棉油果蔬的增产完全是工业化生产的的农资农机的增投!只要种过地的农民有亲身体验,农业如果去掉工业生产出来的农资等土地必需品,从回到传统的蓄力耕种,每亩地最多生产1、2百斤小麦,饥荒路有饿殍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农村农业这位奉献了太多的父母已经变得十分的脆弱!
国家城乡二元化的建构,农民把粮棉油低价销售给国家,城市的人们享受着平价供给,而农民如果再买回来自己销售给国家的粮棉油包括禽蛋肉类,就得用比平价高几倍的议价(也就是高价市场价);而农业必需品农资却没有了平价,全部是市场高价或高或低;城市居民住房实行国家供给配置,而农村农民建房全部是自己的私人腰包。
可以公平滴说,城市这个新生子女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偏袒中壮大发展,变得美奂美仑;而农村这个有着父母奉献精神的弱势“巨人”,在国家妈妈的怀里汲取着是干瘪的乳头;这种优越不仅体现在物质的享有上,更体现出一种精神的贵族气息!现在国家免了农村土地的税费,对于种地农民还有少量的补贴,看上去很美!这种减免与补贴难于相抵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农村里的各种事务成本也在日益节节升高,吃穿住行的欲望靠土地已经难平,大批农民涌入城市的怀抱讨生活,重体力高投入的劳动换来的收入买不了上海北京一平方米的房子,双手建造高楼大厦者,倾其一生难买一间遮风避雨的小屋!
尽管如此,能在城里寻觅到食物的农村青壮年精英们仍然漂泊城市街头。因为到现在城乡的二元化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就拿人人离不开的住房来说,城市里住房必须的水电气包括出行的街道,都由“市政”财税承包,而农民用电一根电线杆都要农民自己购买,农民吃水要有多户集资修建,农民自建的新房住旧了,门前还是泥泞尘土;城市有“市政”,而农村何时才有想“市政”一样的“村政”呢?农村里农民耕种的土地建设上楼房所产出的利税都到了那里?
凡此种种国家大事,岂是咱一个小草根能说明道白?!但是城市女与农村男之间的楚河汉界给上述的凡此种种是否有重大关系?请明智的网友来告诉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