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芸芸众生就好比一树花,有同生一枝、同开一蒂的两朵花,同被一阵风吹落,一朵飘到人家的地毯上,一朵飘到墙外的粪坑边。两朵花都望自己有好的归宿,一朵遂了愿,一朵则没有。这两朵花可谓是喜怒同根,得失同门。这里就包涵了望与非望的哲学意义。
望与非望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望即希望,非望即不希望或不去希望。一般人普遍认为希望总比不希望好,而且总抱着好的希望。这无可厚非,但希望往往是留给经受得住太多失望的人们的。罗曼.罗兰在他的自传《内心的历程》中说过这样的话,生活就是一场赌博,只有准备输光的人,才会赢。准备输光,便是非望;学会没有希望也能生活下去的人,他才有希望。既然希望是没有希望的间歇,对待生活与人生,多些非望比多些望更现实,也更有益。
有则故事说一个小偷,刚潜入农夫的家里,恰巧农夫从城里回到家,小偷大惊,丢了羊皮袄就逃跑了;农夫白得了件羊皮袄,自然大喜,从此天天故意进城,半夜才回家,但再没有羊皮袄可拾了。农夫不想时,却意外地得了羊皮袄;可当他天天抱着希望时,他得到的只能是失望。这样的经历可能就他一人,但像他这样的心态,则或多或少存在在每个人的身上。
有些东西你想要而又没有,换句话说,非望是望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求兔得獐,过其所望”的不多,但“偷鸡不得反失米”的不少,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多一些非望的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