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思南之八
理学大师李渭
时光的流逝确如孔子所言,辉煌或黯淡都将一去不返。大浪淘沙,许多曾经的泡沫与喧嚣随波而去;当涛声渐归消隐或沉寂,那些积淀于历史深处的往事,才会浮出我们的记忆。而李渭,无疑是乌江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他对贵州文化的影响,深远及今。梳理地方典籍,让我们依稀看见乌江边一个哲人的行踪,诗人的背影。
李渭, 字
氵是之,是贵州明朝时期屈指可数的著名理学家之一。其出生年月不详,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大致界定在明武宗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李渭的祖先原籍陕西,元朝时随军征战到思南,官授功显校尉。明朝洪武年间,又改授蛮夷司副长官,并定居思南。李渭的父亲李富学识渊博,教子严格。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李渭不负众望,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乡试中举,先后担任四川华阳县(今为成都)知县,安徽和州知州、广东高州府同知等职。隆庆年间,调任云南省左参政;万历元年,升任应天府(治所在如今的南京)中南户部郎;万历二年,调任广东韶州知府。晚年卸职还乡后,李渭在思南府城的中和山普济亭(后名观音阁、中和书院)、小崖门点易洞、为仁堂等处讲学传道。并在中和山留有“中和”等摩崖墨迹。其时门徒众多,学生云集。先后有江西的赖家谟、徐云从,本地的冉宗孔、胡学礼、田唯安等人师从学习。他们承续李渭的思想,在各地传播,影响一代人文精神。李渭的儿子李廷谦,也于万历十三年中举,担任贵州贞丰教谕、国子监助教等职,弘扬父亲的学说。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李渭逝世,葬于思南府城河东万胜山麓。万历十七年,思南地方官民为其请建专祠。明万历二十七年,郭子璋担任贵州巡抚,将李渭列入《黔记》的理学传中,并另作《参政李渭传》。思南后人将其讲学的中和山普济亭命名中和书院。专祠后来被毁,其墓亦毁于文革,如今甚至连遗址也几乎难以辨认了。
但历史并没有完全失忆,文化的光芒辉映天宇。王阳明的乌江之旅、龙场之悟,在蛮荒的贵州土壤播下了哲学的种子,催生了贵州本土的理学三大家,而李渭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立志成圣,秉持“中和”与“为仁”的儒家思想,重视“躬行践履”的治学方法,突出强调“行”的地位,实践了儒家最高的“圣人”人格,在贵州的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中独树一帜,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渭一生著述颇多,《明史·艺文志》中就收录了他的《先行录》,其他的则多已失传,在理学方面的著述有《毋意篇》,含《大学》、《中庸》、《易问》,还有《简寄》、《杂著》、《家乘》、《大儒治规》等。
推根溯源,李渭的理学思想应追溯到宋明理学。所谓宋明理学,指宋、元、明时期的新儒学,亦称道学、性理学、义理之学、心性之学等。它将传统的儒学哲理化,以抽象性、思辩性的哲理来论证儒家纲常伦理。这个学术文化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批判佛老思想,一方面又吸收了佛、道等思辩哲学形式,将单纯伦理性的旧儒学改造为具有思辩哲学色彩的新儒学。理学的创始人是程颐、程颢兄弟二人。程颐还曾受贬到重庆涪陵,在与乌江交汇处的长江北岸点易洞悟道。
二程逝世后,理学内部出现两大分野。朱熹发展了二程之学,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构建了程朱道学;另一派继承者陆九渊、王阳明,创立了陆王心学。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了这一理论。在被贬贵州的三年里,王阳明龙场悟道,逐步完善了“致良知”的心学理论。
李渭就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他在治学中,李渭先后请教过蒋信、谌甘泉、耿定理、耿定向、罗近溪、邹元标等理学大师,而这些人都是王守仁的学生、私淑弟子,其学术思想对李渭的影响不言而喻。李渭还与王守仁的在贵州的再传弟子孙应鳌、马廷锡相互切磋,情谊深厚,惺惺相惜。正是阳明心学的直接影响与自身的勤奋好学,使李渭最终成为遐迩闻名的贵州理学三大家,阳明心学的贵州传人。
李渭的理学思想,可从几个方面加以认识。首先就是其“必为圣人”的人格观。
在求道治学的过程中,李渭曾将“必为圣人”四字刻于居所,用以自警自励。由此可知,李渭是将圣人人格作为自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做“圣人”。通过治学这一途径,通向圣人的最高殿堂。
李渭是立志成圣的实践者。他不仅好学不倦,而且时时事事以圣人为人生标尺。作为官员,他一贯清正廉洁。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发生在他廉州任职期间。有一天他梦见三条大蛇缠绕身体,挥舞大杖才将其赶开。恰好第二天就有属下官员贿送珍珠金银等物,他义正词严地予以回绝,并自嘲道,昨晚的三蛇梦破解了。
他在任职广东韶州知府期间,治地内盗贼蜂起。他分析百姓为盗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府与官吏的贪欲造成了百姓的贫困。因此告诫下属,自我警醒说:“不欲二字,千古弥盗根本。倘多欲则身为溪壑,竭民膏脂不足以填,百姓安得不盗?弥山中盗易,弥心中盗难。”将官员的贪婪视为百姓为盗的原因。强调克制私欲,弥心中之盗,体恤民情,减轻百姓负担。
以上事实说明,李渭正是宋明新儒学立志成圣理想人格的忠实实践者。他以一个凡人之身,努力地攀向圣人的高地。
在思南县城西面中和山石径旁的一方巨石上,有一处
“中和”摩崖至今犹存。这是李渭当时在思南府城中和山普济亭(后名观音阁、)、小崖门点易洞、为仁堂等处讲学传道期间所书。后人据此将山名为“中和山”,将其讲学的普济亭名为“中和书院”。而李渭留下的“中和”墨迹,可以视为其精思熟虑后的思想总结,书面表达了他追求“中和”的宇宙观。
他这种追求“中和”的宇宙观,以及其它的理学思想,基本上可以到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中找到源头,这也可以证明李渭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
而在政治上,李渭倡导“为仁”。在思南讲学期间,他曾将城北的一处学馆命名为“为仁堂”,后人遂称此处为“为仁书院”。
对于理想的“为仁”图景,李渭作了如下描述:“是日阳和清穆,云行鸟飞,天地生生,大德洪畅。两间在坐者,长幼循序,答问取次,诵书歌诗,肃肃雍雍。渭曰:此即仁,何以加诸?”
这与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国何其神似。
明朝的贵州理学界,成就最高的有孙应鳌、李渭、马廷锡三人,这三人都是阳明再传弟子。三人学问各有所重,孙应鳌主张“以求仁为宗”、以“天人合一”为求学的始终,以“慎独”修养为学问的落脚点;马廷锡主张静中求性,“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而在知与行关系的认识上,李渭则强调道德实践,以“先行其行”为学问的宗旨,其着力“躬行”的治学方法独树一帜。
可否这样认为,李渭虽为贵州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家,阳明心学的传承者,但其思想在很多方面似乎更接近旧儒学,与阳明心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后期流派大相径庭,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哲人远矣,安可怀也。
李渭还是一位重要的乌江诗人。儒家的价值观重道轻文,将诗文视为“末技”,但李渭的五言诗写得中规中矩,意境古雅、自成高格。
据不完全统计,《思南府续志卷之十〈艺文门〉》保存下来的李渭之文有《思南府学射圃记》、《修思南府学碑记》、《修观音阁碑记》、《务川县迁学记》、《世侯安绍南荣受封典序》等,而诗有《圣岭春耕》、《中和山》、《白泉渔乐》、《桐崖鸣凤》、《三台丛桂》、《真源洞月》、《德江晚渡》、《嵇公泉》等篇,多以思南地方风景为题,五言体式,按照地域分类,是个名副其实的乌江诗人。
在《三台丛桂》中,“本仁以种之,灌溉元穆浆”的句子让我们感受了贯穿其一生的“为仁”情结,诗人和哲人的身影在这里合而为一;而《圣岭春耕》的“汲隧甘自拙,抱膝听禽言”,又让人读到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与抱朴守拙的处事哲学。但哲学的追求不是流行歌曲的市井狂欢,而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注定要与孤独结伴,于是我们在《真源洞月》“一鹤自丁零,千峰散虚白”句子中,看到了诗人一鹤丁零的自况,雾霭茫茫的彷徨。而《嵇公泉》,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吾与二三子,览胜求前贤。嵇公昔垂钓,传闻于此泉。披云寻往事,流水不知年。山空琴欲冷,树古鹤来眠。”诗中古雅空寂的意境令人神往,又隐隐透出佛老的气息。
也许,李渭是乌江文化的一个标高之一,他那些形而上的深奥求索,我们已经难以窥其真谛。但这种历史的追怀,却让我们的精神得以从世俗中升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