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峰: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标签:
听课感受李冬梅博客北京二十中胡廷峰印象深刻的课 |
分类: 信息技术教育故事 |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作者:北京第二十中学
久仰李冬梅老师的大名,希望听听李老师的课,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次借助名师工作站平台,我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弟子,甚感荣幸。遂迫不及待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课,感觉收获很大,需要学习的点也很多。为了更好的内化这些学习亮点,我谈谈这次听课的一些感触。
一、
李老师在切入课题时言简意赅,不多的几句话就交代了本课的学习核心,通过循环结构体的展示点出了循环结构的实质。
在引入“小球碰撞实例”的讲解时,李老师把学生一眼就能看懂的需要一条条输入的程序语句一次性的拿了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了重难点的突破上。
为了让学生在“小球碰撞实例”中理解循环结构的应用,老师在一个小球碰撞到多个小球碰撞;固定值到随机变量引入;小球碰撞内外边框的程序修正;小球颜色变化的随机产生等多个地方,总能由浅入深地层层推进。使得学生比较轻松的解决了几个学习难点。
在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某个知识点还没掌握时,李老师能及时轻松地对这个点进行引导讲解,处理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李老师除基本功扎实、业务娴熟外,她最大的教学亮点还在她的教学资源上。李老师注意积累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示给学习者,通过这种展示,它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都愿意主动的欣赏和借鉴老师提供的这些优质资源,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李老师教学实施富于艺术性。在给学生答疑时,老师让懂的同学做老师的助手,参与问题解答和技术指导,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她的课堂上你能体会到她对难点如蚕茧抽丝般的处理;你能听见她对同学们欲擒故纵的提问;你能经常听到她与同学们的欢快笑声;你能从她严谨的教学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散发出的那份自信与谦逊;你能感受到老师讲课时的激情与融入学生中间的亲近。李老师的课堂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
二、
听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较大触动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我一边听课,一边观察学生的情况。我发现全班学生都在围着课堂转,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在一般计算机课上容易出现的(如:玩游戏、上网聊天、上网消遣等)现象居然没有一例。刚开始我还怀疑是不是机房采取了某种限制措施。等我亲自上网做了测试,才发现机房根本没做这方面的任何限制!事实是同学们自觉不玩,不是没有玩的条件。为什么会这样?在同学们忙着作品创作时我带着疑问私下问了几个同学。“同学,这个机房可以上网,也有玩游戏的条件,你不想玩玩游戏?”我诱导性的问了问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同学。那位男同学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了看我说:“玩游戏有意思吗?我觉得我现在正在做的东西比游戏更有意思呀!”我只好悻悻的离开了这位同学,针对女同学爱上网聊天的特点,我又故意坐到另一位女同学的旁边说:“同学,我发现机房上网还能聊天,你不想跟别的同学在网上聊聊?”那位女同学头也没抬,边调试程序边对我说:“我还有几个问题等着问老师呢,没功夫,不过聊天也没意思,班上也不会有人陪你聊天的。”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放眼望去,全班同学都在埋头创作作品,有的正在调试程序,有的正在欣赏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希望找到创作灵感,还有好几位正高高举着手等着老师来解答编程中遇到的问题......
看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和一片忙碌的景象,我知道我问得再多也是多余。于是,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所做的作品上来。当认真观察了班里的每个同学时,我才发现同学们创造的作品没有一个雷同。原来,李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循环结构的示范后,要求的重点放在了建立在几个关键技术上的自由创作上来。同学们对于创作的热情很高,在前几届学生作品的启发下完成质量也很高。在这个能动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多了,相互间学习和问老师的东西也多了。老师更忙,同学间的讨论更多,同学们的问题推着知识的掌握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看着热火朝天的课堂,看着呈现出的一个个富于创意的作品,我想说,有这样的学习氛围,我太羡慕了。
三、
李老师的课除了教的好,跟她的教学管理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李老师特别注意过程性评价,特别注意鼓励性引导。在同学们的学习网站上,我看到了老师给每位同学的作业批改表,如图:
http://s16/middle/5d598430tcb873ee3a94f&690李老师的课还有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限于我的愚钝,对于很多东西,我将在教学尝试中去体会、学习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