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有效地收集、管理和解释数据,将数据提炼成信息,再由信息转换为知识,进而由知识上升为智慧,是任何一位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公司能够达到“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公司经营和管理处于有利的地位。
但事实总是与愿望相差甚远,常常特别是已有若干年头的国企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往往是有业务系统、统计系统、财务系统所报出的报表数据往往不一致,内部矛盾和沟通成本突出,决策者难于把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权威性丧失。该如何避免业务系统、统计系统、财务系统所报出的报表数据一致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理。
1. 改变统计报表模式。由传统的分公司统计人员上报业务数据,改为由总公司各业务人员亲自统计所管业务,加以分析后下发各分支机构。
2.
一切标准化的工作及实施,如机构、人员、岗位、权限、会计科目、统计规则、产品组合等完全由总公司制定,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在总公司完成。
3.
按照责权发生制原则,加大财务和收付费管理力度。每天日清日结,并在计算机系统中加以严格控制。数据在收付费系统中停留时间不要超过一天。
4.
所有业务数据严格按照从业务系统到收付费系统再到财务系统这一标准流程录入。杜绝相关业务数据直接在收付费系统或财务系统环节中录入的情况发生。
5. 组合型产品易造成数据不一致问题。由于涉及的险种多,在业务统计上可以类似于分险种统计,而在财务报表上,如果没有科目细分或入帐时没有对应记帐,易造成业务、财务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对此问题应该在口径中统一并加以控制。
6.
制定数据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多级责任机制,从制度上和管理上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避免人为疏忽、责任心不强、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所造成录入的数据本身就是错误数据的情况发生。
7. 各有关业务人员每日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比对(按险种、机构),将数据不一致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加以解决。
8.
将监管机构运行的稽核系统某些功能集成到的信息系统当中,采用稽核审计手段,防范由于各种违规经营、弄虚作假等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数据混乱。
9. 在新产品开发、业务制度制定等准备期间,事前就重视是否会发生数据不一致的可能,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数据不一致问题解决在问题发生之前。
总之,科学地进行数据管理是根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