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士谈营养之九十三:足量喝水 促进健康
(2011-07-08 11:42:13)
标签:
健康白水水分排尿量 |
分类: 马博士谈营养系列 |
1、人为什么需要水?
一个人若没有食物,可生存3周;没有水,可生存3天;没有空气,只可生存3分钟。可见,水对于人体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成年人体重的60%~70%,血液中大部分物质都是水分,我们的肌肉、肺、大脑等组合和器官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
水,(1)是多种矿物质、微生物、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素的良好溶剂,参与体内的物质转运,它将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内,同时运走体内的代谢废物。(2)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体内能量代谢产生的热,通过体液传到皮肤表面,经蒸发或者排汗带走多余的热量保持体温恒定。(3)起到润滑作用,关节润滑剂、唾液、消化道分泌的胃肠粘液、呼吸系统气道内的粘液、泌尿生殖道粘液等的生成都离不开水。
2、喝水和食物是人体日常获取水分的主要途径
我们每天通过喝水、食物和机体内生水这三个途径来获得所需要的水分。喝水包括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白水、茶水、饮料等,通过喝水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水分;我国居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我们常用的烹调方式与西方不同,多以蒸、炖、煮、炒为主,不仅保留了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还往往在烹调时加入一定的水,因此,我们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一定量的水分。2010年夏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等四城市进行的饮水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水分占外源水的41%,而喝水占56%,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饮酒。
机体内生水是指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分,也是机体获得水分的一个途径。
3、饮水过少不利健康
我们通过排尿、排便、呼气、皮肤蒸发或出汗丢失水分,其中,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径。人体内有一个水平衡调控系统,确保了液体摄入量与丢失量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身体出现体液不足时,口渴中枢受刺激,产生口渴感,引发饮水行为;如果不能及时通过饮水来补充缺失的水分时,机体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使得肾脏内体液潴留,通过减少排尿量来保持体内液体平衡。而如果水分摄入较多,则通过增加排尿量来排出水分。
机体缺水超过体重的1%以上,而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则会产生一些症状,见表1。另外,还有很好识别的症状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如关节痛、肌肉疼痛、后背痛、便秘;尿液气味浓重、色黄等。
表1. 缺水引起的症状
体重下降(%) |
症状 |
1 |
开始感到口渴,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并开始对体能产生影响 |
2 |
重度口渴,轻度不适,压抑感,食欲减低 |
3 |
口干,血浓度增高,排尿量减少 |
4 |
体能减少20%~30% |
5 |
难以集中精力,头痛,烦躁,困乏 |
6 |
严重的体温控制失调,并发生过度呼吸导致的肢体末端麻木和麻刺感 |
7 |
热天锻炼可能发生晕厥 |
>10 |
危及生命 |
*引自FNB(2004),原始文献自Altman(1961)
4、水不是越多越好
当水摄入量超过了肾脏排出能力时(0.7~1.0升/小时)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水中毒,水中毒可导致低钠血症。正常人很少会出现水中毒,但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肾脏、肝脏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个体为了避免中暑,在短期内摄入大量水分而钠盐摄入不够时可导致低钠血症。国外研究表明,大量喝水后,人体会产生疲倦感、食欲降低、脑袋昏昏沉沉。这是因为饮水过多冲淡了血液,全身细胞的氧交换收到了影响,脑细胞一旦缺氧,人就会变得迟钝。可见,并非饮水越多越好,表2。
表2. 缺水引起的症状
症状 |
疲倦感 |
食欲减低 |
头痛,呕吐,烦躁,昏迷 |
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 |
危及生命 |
5、我们每天需要多少水?
6、随时饮水,少量多次
7、 白开水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