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从博客好友“三文鱼”那里知道安徽歙县“渔梁坝”这个地方的,想去体验他躺在坝上听流看星星的感觉。可我到那里时,正是太阳当头,这大坝上一躺,晒人干乎?!也因此行未在渔梁坝住,因此也无法看星星了。但感谢友友“三文鱼”所述所留给我的美好勾勒与此时正站在坝上仰望蔚蓝天空,耳边水流声声,移星换斗,一幅美好画面顿生。
从高处俯瞰渔梁水坝还是相当有气势的,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横练江而卧。这道唐朝年间所建的徽州古时规模最大的拦河坝,蓄新安江上源之水,缓坝下之流,说其规模、宏制与功能,堪比都江堰,也因此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有梁蓄水,便有鱼可渔,此也为“渔梁”名之由来。而今,历经千余年风雨的大坝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大坝以坚石垒成,每垒十块青石,上下层之间用石质的插钉插入,称为“稳定”,也称为元宝钉;条石之间又以石锁连锁。据说坝这里有个活动门可以放闸,可惜我没有发现。举目,阳光下的坝面水珠荧荧,水势平坦,碧水幽幽;而冲入坝下时,急流喧石,激波拔浪。几尾船舟停泊江中,让人颇具联想当年徽商行舟,“一片渔粱争渡喧”的繁盛昌隆之景。对岸,紫阳山林木葱茏,清荣峻茂。
渔梁老街依江而建,与渔梁坝平行,老街有许多岔口,可以拾街而下,下到水坝和江。古时,这里作为水埠要津,徽商在此云集与中转。下到水坝观左右,老街的规模可以看得清晰,青石屋、木板房,重楼叠宇。李白问津亭临江而居,记载千年风古传说。
最喜老街还保持着的鹅卵石路面,恰似鱼鳞,故老街又称为鱼鳞街。古时,这样的卵石铺路,起到防滑的作用,便于挑夫担运。老街的建筑比较平民,没有高祠牌坊,也少见高墙深宅,老街上的巴慰祖故居是其中的大院,如今是馆藏丰富的特色博物馆。巷子窄小曲折,两旁宅子亦店亦居格局,盐栈、货铺、船行、店号依稀。暖阳下,稍有人气的也基本是一些留守的老人和老人身边的狗狗,一份安静,一份闲朴,一份古村家常,也有一份空落的感觉在。不想太多了,这庸常的日子,日复一日,快乐就好!恩,来吧,一起晒太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