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天,我把时间留在了碧山村——这个位于皖南的古村落。信步由之,时间缓缓。
碧山村,清清静静,与十数公里之外名头响亮的宏村相比,碧山村似一佳偶,正待字闺阁。村口,一株芙蓉开得正艳,偎着墙边,自自然然地生长着;一对秋斑鸠蓬松着羽毛,站在兀长交错的电线杆上,“叽咕叽咕”地偶发两嗓。这临冬的阳光丝毫不淡,可比对夏日。我入得村,携我的,是一枚长长的身影……
悠走于村里小巷,大宅子或小院落,粉墙黛瓦马头墙,檐角叠翘飞扬。清流环抱,错落院栏间,烟火人家处,斑驳墙体楹联剥落,叙述着凝重与原旧,清晰或模糊的层层年代的烙印。墙角罗蔓生舞,令人生思古之绪……
一进村便被一个书店吸引了去,虽然书店的进门很狭小,也很普通。门口悬着招牌“碧山书局”。而这里原先是碧山村的老祠堂——启泰堂。
厅堂敞亮,书局完好地保留了原先祠堂的结构和格局,包括原先的高挑门楣和砖雕、木雕都被很好地利用和保护了。祠堂中央,阳光从天井射入,光线柔柔地弥漫在三面大墙竖立的书架铺满的书籍上,书有了温度。书架上方高挂的文学巨匠们的画像,似乎也在柔视着踏入书局的喜书者。透过天井可见二楼的徽派窗格和徽派屋顶。二楼是个静得下心来的好地方,安坐,一间房、一本书、一杯茶,“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闲适淡远,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周遭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紧邻一旁的是牛圈咖啡馆,似乎开张不久。之所以叫这名儿,是因这里原是农家牛圈,拆了改了。土坯墙上原始粗糙的书格真是好创意,文字静静地回归于自然。木制的桌椅在青砖地上投射出旧影,营造了强烈的文艺范儿。
随意走,从屋里些许传出电视播放的声音以及偶有母亲训导孩子的话语。小巷中,家犬懒懒而卧,少有人影相携。只是这样的简静是有些些的伤怀在的,与中国大多数村落一样,村已成了老人与孩子的留守村。一阿婆在家门口整理着刚采摘下的辣椒,用剪刀将其剪成一段一段,然后准备腌成辣酱。赶忙和阿婆聊上几句,阿婆问,是否也爱吃辣?我答,能吃微辣。
也是来了才知道这里有一处客栈叫猪栏酒吧,又是一个最直接的取名,应该一猜便知由来。若事前知道,定是会考虑在这“猪栏”至少住上一晚的。
径直往里,一高墙敞院,已改造成一个综合文艺范的场所,起了一个好名“理农馆”。这里以推崇与光大徽州文化为责,定期为村民提供各种文化活动。这样的理念与这底蕴十足的祠堂大院相当匹配。忆往昔,这个深宅的主人一定了得。
确实,碧山村渊源流长,这个隋朝便有记载的村落,一如它的名字,充满古韵,朝气与自然。时间的韶光移动光影,为碧山村落下妙笔。山明水秀,远峰近宅,夹岸桃李,如同画里。
落阳时分山雾晕染田野,由远而近,层层叠染,绘就千年的徽派山水与风貌。醒目而又简朴的云门塔立于田野,以碧山为衬。塔身悬着铜铃,静听,叮当叮当于风中悠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间的农耕,悠然自得的家园,碧山村,还是这样的原汁原味。
徽州于我,是如此爱不够,以至于每年都会踏足。碧山村是此行的收获。面对如此安享于心的村落,怎能不爱!且吟一首李嫡仙当年云游至此,赞美碧山的诗吧:“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