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7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文字 |
分类: 旅行 |
土耳其回来并没有急切地写下游记,朋友问我对土耳其的感受,我回答说:很美。的确,土耳其之美在我至今想来心神漾起。
回来后的几天在看一本书《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它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所写的自传性作品。对帕慕克来说,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是跟随他成长的记忆,因此伊斯坦布尔早已渗入他的身体和灵魂。我随着帕慕克所拼贴描绘的伊斯坦布尔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场景,也随同帕慕克一幕幕感受着土耳其历史文明的感伤。
土耳其方圆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之和,它东西横跨欧亚大陆、南北纵横黑海和地中海,西方人形容它为地球的十字路口。如果说起土耳其的民族与中国渊源深厚便是突厥部落;如果说起丝绸之路,那就是一头在中国,一头在土耳其。虽然土耳其的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它以欧洲国家而自居,积极地加入欧盟。土耳其95%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实行的是走西化的道路、是开放和自由的伊斯兰。
完成埃及的旅行后去往土耳其,从开罗飞往伊斯坦布尔约三个小时。步出机场,显眼的明黄色的士一字排开,正午的阳光下,一弯月亮佐以一颗星星的土耳其国旗在欧陆风格的建筑上飘扬,特别透红。大街的色彩是亮丽的,有过节般的缤纷,这是因为这里的姑娘们包裹的头巾和身着的长袍不再是一片黑色,而是图案丰富,颜色鲜艳。她们大多不蒙脸,露出白皙的皮肤,眼睛的深邃,看上去个个面容姣好。当一群女孩在一起,那真是灿烂无比,让人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这一切让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洋溢着现代的生活与古老的风情、西化的开放与信奉的约束这样的两相对立和融洽。由埃及至土耳其,同样的伊斯兰信奉国,感觉却大不相同,由埃及转到土耳其的第一感觉,明媚亮堂,澄明透彻,富裕之都。土耳其之旅就由这样的晴朗正午开始。
与其说是土耳其之旅,还不如缩小命题为伊斯坦布尔之旅,因为此行土耳其仅仅到达伊斯坦布尔一城,对于伊斯坦布尔来说,三天时间非常仓促。
显然对于伊斯坦布尔让我印象最深以及最想叙述的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之名源于希腊神话,传说众神之王宙斯看中了下臣的女儿,为怕王后赫拉的嫉恨,将心爱之人化作一头牛隐藏起来,赫拉发现后变做牛蝇追咬,心爱之人负痛而逃,宙斯为帮助她逃脱,挥手将她跑过的山谷化为大海,形成了美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本意就是“牛渡过的口岸”。
每天沿着海岸而行或跨海而过,湛蓝相伴,观感海峡边的热闹与平静。所住的酒店距离博斯普鲁斯海峡很近,跨过一条交错的马路,就可以走到海边。房间内弥漫着大海咸湿的空气。
每每经过海峡大桥,总见这番别样悠哉的垂钓场景,从桥头到桥末呈一溜排开,有三三两两一群的,有独个儿占据佳位的,贴着桥栏,面朝大海,全神都在那条垂线上,静静地等,等待那传达到手心的微动和跳跃。远看细细的垂钓线如银帘丝雨,泻挂直下。有几个小伙独辟蹊径地下到大桥下的粗墩,这样距离更近或许更有收获。看得出,在此垂钓是伊斯坦布尔人最热衷的闲暇生活之一。
行船荡漾在幽蓝幽蓝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天海相接。地球是蓝色的,一点不错。
我几乎自始至终坐在船头甲板,享受着最为开阔的视野,接受着阳光之吻,任由阳光直面地晒下来,寄情于眼前这湾深蓝,听海吟唱,思绪延伸。这段旅程,不用编织就会有梦。
两岸的景物慢慢游移,清晰变幻着,你直管倚靠船弦,然后阅读这本赏心悦目的童话书。
小书中青山为衬,临水而建、色彩各异的别墅为主调,这些别墅要追溯的话,年代都是祖母级的。但从帕慕克的书中得知,伊斯坦布尔的达人新贵并不喜欢住这样的别墅,认为潮湿和破败,因此这些别墅虽漂亮,很多已无人居住。
帝国时期的教堂从船行水间的角度看过去更加完整、气派和辉煌,宗教与帝王的权势阐释在教堂的每个棱角尖塔,清真寺的大小穹顶飘忽着天方夜谭般的神秘的灵音。斜拉大桥恢弘横跨,拉近了与现代的气息,引导我们的视线落在那些轻骑游走、静心垂钓、荡漾船舟、沿海兜风、拥抱阳光的人们。
这本书描绘的是历史的、异域的、安静的、闲适的、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