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话”民间儿歌之二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民间儿歌,实际上有很多很多,但大多似乎只是好玩,例如“背稻草”、“耍子城隍山”之类,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儿歌是充满童趣的,用杭话说,就是蛮“发靥”的。
◎ “点点罗罗”
◎
“点点罗罗”就是个充满童趣的,蛮“发靥”的儿歌。这是一首小伢儿经常使用的“工具性”儿歌,——为了一点什么,需要在一群伢儿中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就要用“点点罗罗”。——说词有很多种,比较普遍的是:
“点点罗罗,鱼吵鸡窠,
马儿开花,牛儿吃草,
点到拉个就拉个。”(杭话“拉个”意为“那个”)
“鱼吵鸡窠”一说为“油炒鸡窠”,“油炒鸡窠”有点莫名其妙,而且鸡窠再油炒,也太臭了,好像还是“鱼吵鸡窠”有道理些。——鱼儿居然跑到鸡窠(窝)里去吵架,这是颇有些童话色彩的。——杭州话常有异读,“有趣”,有的区块也说成“鱼趣”,所以,“鱼吵鸡窠”误为“油炒鸡窠”,是很可以理解的。
“马儿开花”,马儿为什么开花?也只好用童话去理解它了。——也许是指马儿跑得欢,或者姿势如花,或者尘土如烟?——“马儿开花,牛儿吃草”,另外一说为“马儿吃草,牛儿管稻”。
“点点罗罗”是个说词多种的儿歌,差不多的还有“点点罗罗,老鼠做窠,花猫来拖,叽叽杂,叽叽杂,点到拉个就是拉个”、“点点戳戳,芝麻腊烛,点到拉个就是拉个”等等。
另外,“点点罗罗”和“摇啊摇”一样,并非杭州独有,许多地方都有类似儿歌。现在的那些儿歌网上通行为:“点点罗罗,老鼠做窠,花猫来拖,吱吱喳,吱吱喳,吱喳吱喳,吱吱喳!”——比较比较,好像还是杭州的“点点罗罗”想像力更丰富些,念起来更押韵,更有童趣些。
◎ “蚊子咬我嘞”
◎
二三十年前,杭州的夏天一般并没有奇热,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人们就靠一把芭蕉扇,也度过了夏天。那时候蚊子比较多,需要睡在帐子里,所以就产生了个嗲嗲的儿歌“蚊子咬我嘞”,说得更嗲一点,便是“蚊蚊咬我啦”,哈哈。这儿歌是对话式的:
“哎哟哇……”
“作啥来?”
“蚊子咬我嘞……”
“快快爬上来……”
……
从前一户人家孩子一般都两个以上,这儿歌或许是小姐妹的对话,——夏天天井里竹榻上乘凉,小妹妹被蚊子狠狠地咬了几口,不由自主地叫了几声“哎哟哇”,小姐姐就问:“做什么?”小妹妹回说:“蚊子咬我嘞。”姐姐是睡在床上帐子里的,就说:“哦,快快爬上来……”
这儿歌看似平常,其实文学性很强,不仅充满童趣,而且可以作多种联想,真不是一般的“发靥”,呵呵。例如,你可以设想对话的是一对情侣,……
“蚊蚊咬我嘞,”这是只什么样的“蚊蚊”呢?被“咬”了一口,又怎么样呢?哈哈。
————————————————
暮霭冥冥小蚊舞,燕子低低飞。黄昏时分,最多诗意。老民居的老木窗上,黄昏时还常常会有小蜘蛛做网,盯着它,耐心地看着它辛勤地巧妙地织成一面漂亮的八卦网,是很有趣味的,不亚于蹲在老墙边,看小蚂蚁们忙忙碌碌。呵呵,童趣,美好的童年,无限的童趣……
现在的杭州夏天完全是另外的情景了,黄昏时分,火热的马路,火热的高楼,火热的工地,火热的天空火烧的云,终于天下公认,是最出名的“大火炉”了,哈哈,杭州终于与“大”名副其实地联起来了,“大火炉”,“大杭州”,当仁不让啊,哈哈,火热的“大”杭州!……
2013/7/19戏笔
——————————————————
注:
(1)据官方媒体报道,2013/7/24杭州最高气温达40度4,创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高记录。(2013/7/28又补充:从7月24日开始,杭州连续5天出现40℃以上酷热天气。7月27日下午14时33分杭城气温达到40.5℃,突破了24日的40.4℃的历史最高纪录。8/21再补充:据中新网报道,“杭州持续高温,成为不折不扣的‘火焰山’,8月9日,以41.6度创下历史极值。自8月5日起,杭州连续8天最高气温超过40度。”因台风影响,8/19起酷热渐退。)
(2)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是在历史长河中众人共创的东西,所以就会有许多的异说,它们往往不可能像算术题那样有非常肯定的答案。——在讨论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的来历源流之类问题时,这应该是个常识。——例如民间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年来说词就多种多样,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上说天堂,下有苏杭”、“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等等。但是,这样说,那样说,还不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吗?如果我们硬要去评论它们哪个对,哪个错,不是很有些好笑吗?
民间儿歌和方言词语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会以为自己熟悉的就是最正确的,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点点罗罗”说词多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杭州儿歌“蚊子咬我嘞”,也有不同的说法或玩法。其中有一种流行也比较广,是两人一起“发芊”,轮流扮蚊子(杭话“发芊”,即发嗲。“芊”,意思之一是很嗲很可爱,详细解释请见前面文章《杭话趣语(3)——“阿答答”》),且整理如下:
两个小伢儿将左手相叠,下面的装蚊子,用右手指甲轻轻地捏上面的手背,于是被捏的就嗲嗲地叫:“哎哟哇……”捏的故意问:“作啥来?”被捏的装痛苦说:“蚊子咬我嘞……”捏的说:“快快爬上来……”口中念念有词:“飞……”
原来手被压在下面的就把左手“飞”上,压在另外那个的手上。——因此游戏就又循环,新被压的再愉快地装蚊子,“咬”另一个的手背,于是两人就继续“发芊”:
被捏的“芊芊”地叫:“哎哟哇……”
捏人的“芊芊”地问:“作啥来?”
……
哈哈……
2013/7/25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自《西溪随笔》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