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名胜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关于凤凰山圣果寺吴越造像的高度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凤凰山圣果寺有人传说始于隋朝,证据不充分,《杭州名胜大观》认为是初建于唐朝晚期的乾宁年间,比较靠谱。圣果寺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吴越国主钱鏐后梁开平四年(910)在山崖上雕凿大佛像“西方三圣”,其崖后人称“三佛岩”。
可惜圣果寺早毁,仅存基址,“西方三圣”造像已不可见,崖上只有痕迹依稀。对于此处造像的高度,说法更是纷纷纭纭。古人有说三丈的,今人有说高得不得了的,网上甚至有吹为江南第一的,但是这些纷纷纭纭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因为都是没有经过实际测量的主观想像。
此处造像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文保部门公布时说:“造像大部已毁,仅存残迹,阿弥陀佛高6.20米,观世音、大势至高5.12米,都坐在高2.50米的须弥座上。山脚岩壁上还雕有十六尊罗汉,有的尚完好。”此数据与1986年10月出版的《西湖石窟》相同,是经过实际测量得出的,精确而可信。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文化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话”民间儿歌之二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民间儿歌,实际上有很多很多,但大多似乎只是好玩,例如“背稻草”、“耍子城隍山”之类,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儿歌是充满童趣的,用杭话说,就是蛮“发靥”的。
◎ “点点罗罗” ◎
“点点罗罗”就是个充满童趣的,蛮“发靥”的儿歌。这是一首小伢儿经常使用的“工具性”儿歌,——为了一点什么,需要在一群伢儿中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就要用“点点罗罗”。——说词有很多种,比较普遍的是:
“点点罗罗,鱼吵鸡窠,
马儿开花,牛儿吃草,
点到拉个就拉个。”(杭话“拉个”意为“那个”)
◎ “蚊子咬我嘞” ◎
二三十年前,杭州的夏天一般并没有奇热,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人们就靠一把芭蕉扇,也度过了夏天。那时候蚊子比较多,需要睡在帐子里,所以就产生了个嗲嗲的儿歌“蚊子咬我嘞”,说得更嗲一点,便是“蚊蚊咬我啦”,哈哈。这儿歌是对话式的:
“哎哟哇……”
“作啥来?”
“蚊子咬我嘞……”
“快快爬上来……”
……
从前一户人家孩子一般都两个以上,这儿歌或许是小姐妹的对话,——夏天天井里竹榻上乘凉,小妹妹被蚊子狠狠地咬了几口,不由自主地叫了几声“哎哟哇”,小姐姐就问:“做什么?”小妹妹回说:“蚊子咬我嘞。”姐姐是睡在床上帐子里的,就说:“哦,快快爬上来……”
这儿歌看似平常,其实文学性很强,不仅充满童趣,而且可以作多种联想,真不是一般的“发靥”,呵呵。例如,你可以设想对话的是一对情侣,……
“蚊蚊咬我嘞,”这是只什么样的“蚊蚊”呢?被“咬”了一口,又怎么样呢?哈哈。
————————————————
暮霭冥冥小蚊舞,燕子低低飞。黄昏时分,最多诗意。老民居的老木窗上,黄昏时还常常会有小蜘蛛做网,盯着它,耐心地看着它辛勤地巧妙地织成一面漂亮的八卦网,是很有趣味的,不亚于蹲在老墙边,看小蚂蚁们忙忙碌碌。呵呵,童趣,美好的童年,无限的童趣……
现在的杭州夏天完全是另外的情景了,黄昏时分,火热的马路,火热的高楼,火热的工地,火热的天空火烧的云,终于天下公认,是最出名的“大火炉”了,哈哈,杭州终于与“大”名副其实地联起来了,“大火炉”,“大杭州”,当仁不让啊,哈哈,火热的“大”杭州!……
2013/7/19戏笔
——————————————————
注:
(1)据官方媒体报道,2013/7/24杭州最高气温达40度4,创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高记录。(2013/7/28又补充:从7月24日开始,杭州连续5天出现40℃以上酷热天气。7月27日下午14时33分杭城气温达到40.5℃,突破了24日的40.4℃的历史最高纪录。8/21再补充:据中新网报道,“杭州持续高温,成为不折不扣的‘火焰山’,8月9日,以41.6度创下历史极值。自8月5日起,杭州连续8天最高气温超过40度。”因台风影响,8/19起酷热渐退。)
(2)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是在历史长河中众人共创的东西,所以就会有许多的异说,它们往往不可能像算术题那样有非常肯定的答案。——在讨论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的来历源流之类问题时,这应该是个常识。——例如民间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年来说词就多种多样,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上说天堂,下有苏杭”、“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等等。但是,这样说,那样说,还不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吗?如果我们硬要去评论它们哪个对,哪个错,不是很有些好笑吗?
民间儿歌和方言词语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会以为自己熟悉的就是最正确的,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点点罗罗”说词多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杭州儿歌“蚊子咬我嘞”,也有不同的说法或玩法。其中有一种流行也比较广,是两人一起“发芊”,轮流扮蚊子(杭话“发芊”,即发嗲。“芊”,意思之一是很嗲很可爱,详细解释请见前面文章《杭话趣语(3)——“阿答答”》),且整理如下:
两个小伢儿将左手相叠,下面的装蚊子,用右手指甲轻轻地捏上面的手背,于是被捏的就嗲嗲地叫:“哎哟哇……”捏的故意问:“作啥来?”被捏的装痛苦说:“蚊子咬我嘞……”捏的说:“快快爬上来……”口中念念有词:“飞……”
原来手被压在下面的就把左手“飞”上,压在另外那个的手上。——因此游戏就又循环,新被压的再愉快地装蚊子,“咬”另一个的手背,于是两人就继续“发芊”:
被捏的“芊芊”地叫:“哎哟哇……”
捏人的“芊芊”地问:“作啥来?”
……
哈哈……
2013/7/25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西湖集贤亭的掌故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http://s5/mw690/5d53b49etdc577bf49e54&690
http://s1/mw690/5d53b49etdc575f6982b0&690
最近有新闻说,“集贤亭”即将重建,——盼望能造得牢一点!——要知道,西湖的事情,万万不可马虎,因为都会成为历史掌故,——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2013/3/11
————————————
注:
图1拍于2010年4月。图2拍于2012年9月15日,当时的晚霞非常奇特,可见《此景只能天上有——西湖晚霞》一文。此照有个奇妙的地方,没有作过PS,而西湖北岸、东岸的那些影响景观的高楼大厦全不见了,仿佛又见到了80年代的西湖,太神奇了,好像真有时间隧道、穿越机器似的,哈哈。——当然,这只是讲笑话,西湖北岸、东岸的那些影响景观的高楼大厦,在断桥、西泠桥、苏堤等处,就会像妖怪似的从地平线上冒出来了。
——————————————————
2013年5月10日补充:
“集贤”,显然是来源于王羲之《兰亭序》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杭州西湖有“集贤亭”,历史悠久,据《乾道临安志》卷二,今涌金门外南宋时“湖堂”前就有过一“集贤亭”,位置距现在的并不很远。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灯下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白蛇传》图片小集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近年随意收集了些《白蛇传》的各种图片,且汇集于下。
http://s1/middle/5d53b49eh796049d85140&690
这是现代画家(作者待考)作的连环画吧,画得很不错哦。人物的服饰很美,宋明风格,浙江越剧的味道,很符合《白蛇传》故事,《白蛇传》本来就是南宋杭州的传说么。
不过背景比较夸张,按照《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与白娘子在西湖雨中初遇是在孤山,而此图仿佛是在长桥,更正确地说是在雷峰塔夕照山湖边了。后面的湖中三小塔是明朝式样,宋代小塔是什么样子,无考,只知道它们不在一起,相距甚远。自然,《白蛇传》是民间故事,本来就是很随意的玩意儿,不必太认真,也不可太认真。
我在前面《〈白蛇传〉来历之我见》(点题可见)中说过,《白蛇传》的来历,一般认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承上启下版本,冯梦龙之后,才开始热闹起来,许多的文人一代接一代地参与进来,添油加醋,重编故事,演为戏剧。在清代,这戏越演越复杂,越演越精彩,于是各种剧种都演了起来,还有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也一齐来上阵。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又有多种新编小说出现,歌剧、舞剧、电影不断更新演出,后来,电视连续剧又不断翻新出场,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正是:人人都爱白娘子,纷纷演绎白蛇传。——现在又有了《白蛇传》游戏,就更加引人入迷了,哈哈。
下图是京剧里的西湖雨中初会场景:
http://s9/middle/5d53b49ehbdc2e39c16a8&690
下图是北方风格的民间年画,很有趣,很神奇。(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http://s3/middle/5d53b49ehbdc2e6841102&690
这是在镇江金山寺斗法,金山寺从前在长江水中,现在是紧靠江南大马路了。
http://s2/middle/5d53b49ehbdc2e7d30621&690
上面这画上人物的衣服,变成清代的了,很搞笑。
————————————
杭州西湖断桥再相会,情人乎?冤家乎?或者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哈哈。
http://s9/middle/5d53b49ehbdc2e0f63ae8&690
这是另外一种连环画的封面。
人物服饰是明朝的,可那断桥却已经是清代的了。
呵呵。
——————————
断桥相会,相会断桥,跨越时空的永恒故事啊,……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名胜小考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西湖曲院玉带桥的今昔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http://s2/middle/5d53b49ehbdeb4051b2f1&690
夏日之晨,杭州西湖曲院玉带桥。——湖光山色,可以使人忘忧消愁、脱尘超凡。(2007年摄)
http://s7/middle/5d53b49ehbdeb41aa3e46&690
夕阳西照下的玉带桥。(2005年摄)
玉带桥的历史:据南宋《梦粱录》卷12,宋人在苏堤东浦桥南,向“西建一小矮桥过水,名小新堤”,这南宋小矮桥,就是玉带桥的前身。据《武林旧事》卷10《湖》,后来南宋官方又把小新堤扩建,“贴青石皮”,“夹岸植柳”,弄得很豪华,一直到今天洪春桥附近的“麯院”,变成了当年通灵隐的陆路主道。《说杭州》谓此路是清代李卫所创,不正确,但玉带桥变得很华丽,桥上建亭,是李卫为浙江总督时所为。——清人名此景为“玉带晴虹”。
桥上的亭子,晚清就没有了。现在玉带桥上的亭子,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
http://s4/middle/5d53b49ehbdd5bd0fc7c3&690
晚清时的西湖,一塌糊涂,上下三图足以证明。
http://s15/middle/5d53b49ehbdeb4286101e&690
晚清时玉带桥旁边的苏堤
http://s1/middle/5d53b49ehbdeb44942500&690
清末的玉带桥不仅没有了亭子,桥下更是不堪入目。从桥洞里看岳湖北岸,也是相当荒凉。
下图是民国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图上文字:(杭州西湖)曲院玉带桥,可见民国时期“曲院”的概念,与今天差不多,范围很大。这时候湖水已经清清,桥洞里看去,岸上也有了许多的亭台楼阁。
细看清末和民国老照片,会发现原来的桥墩,朝外是尖角状,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平面。所以,今天的玉带桥与清末和民国时期比较,不仅是重修了亭子,而且桥墩也有些差别。
http://s12/middle/5d53b49ehbff4a31c95fb&690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名胜小考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是“三潭印月”,还是“三潭映月”?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也有人说成“三潭映月”的,究竟是“映月”呢,还是“印月”?
从景点的名称和来历而言,应该是“印月”。但是如果你喜欢做一朵永不停靠的浮云,是个浪漫的文学家,硬要说“映月”,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映月”也是通的,无锡的“二泉”,不就有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吗?“映”者,照映也。“二泉映月”,就是月光下的二泉。——“三潭映月”,也就是月光下的三潭,湖中水天一色,迷迷朦朦,比无锡的“二泉”就更富有神秘的诗意了,据古代民间传说,那时候的三潭,可常常是仙女们出没的地方哦。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个景点的名字还是应该叫做“三潭印月”的。因为“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起源于宋代,自古以来就写作“印月”。“映月”富有诗意,“印月”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能表达特定的景色,——“三潭”之月如“印”,能深深印在你的印象里。所以, “三潭印月”之说,更胜“三潭映月”一筹。
所谓“三潭”之月如“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西湖志》云:“月光映潭,分塔为三。” 清代又有本地书生写书认为应该登上附近的山顶,则可见湖中有三个如月圆晕。近代人们又传说,秋夜在三潭的三小塔内点上蜡烛,以薄纸封孔,则可见湖中现三月印。还有一说是中秋之夜站在岛边“我心相印亭”平台某处,或可同时看透湖中三塔塔孔,见湖面如三月争辉。以上诸说,都是清代以来的说法,似乎是因为对前代人称“三潭印月”很好奇,究竟什么样子算是“三潭印月”呢,所以就去设法寻找,颇有那么一点望文而寻义的味道。但是,“印月”是湖中有月如印的意思,大致上是不错的。
西湖三潭,源于北宋苏轼疏浚西湖。那次西湖疏浚后,苏轼又筑苏堤,并且立三座石塔于外湖中。当年的三石塔相距很远,围出了西湖的中心水域,严禁愚人破坏。到南宋,宫廷画家又创造出“西湖十景”之说,据南宋的地方志书记载,那时候西湖三潭之景,就叫“三潭印月”。
苏轼所立三座石塔,中、南二塔到明朝成化年间就没有了。仅存的北塔被弘治年间一个姓阴的按察使所毁。万历年间,钱塘人疏浚西湖时用湖泥围成了“田”字形的湖中湖小岛——“小瀛洲”,详情前面已经有过文章,这里就不重复罗嗦了。明朝人重建的湖中三塔,位置与苏轼所立的不同,三塔靠得很近,但造型很优美典雅,是为西湖添景的不朽之作,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湖中三石塔。——现在的所谓“三潭印月”之景,也就是在这里了。当然,“三潭印月”还可以用来指西湖三岛的老大——“小瀛洲”。
http://s1/middle/5d53b49eh78126a862890&690
左图为上世纪70年代末的“小瀛洲”九曲桥(源自《西湖揽胜》)。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西湖永远让人怀念。十年文化浩劫之后,万象更新,西湖也特别美丽、尊贵。放生池中,图左为西湖名石“九狮石”,图右一石无名,却更像个狮子。那时候的西湖很宁静,最浪漫的是晴朗的日子里,租条“自划船”,任意地在湖中漫游,在蓝天白云下,停在湖中央,静静的看着天空,看着远远的天际。那时候杭城与西湖融为一体,湖东没有煞风景的妖怪似的摩天大厦,视野所及,不是青山,就是绿树……
有时候很自然地要划到湖中三塔附近,偶尔可以看到有人搂着塔拍照,现在游人太多了,必然要禁止这样的行为了。记得2001年秋从花港坐“手划船”去湖滨,经过“三潭印月”,突然见到岛上的人密密麻麻,像“插蜡烛”似的,真是吓了一跳,不免杞人忧天,很担心那小岛会不会沉下去,呵呵。
http://s13/middle/5d53b49ehb0f34989d3dc&690
右图是张历史照片,民国时代的几个小女子“公然”站到石塔上拍照,——风度还是很不错的哦。后面岸上的亭子,就是“我心相印亭”。
亭与三塔组成等边菱形,三塔则为等边三角形,边长62米。
—————————————————————————————
——————————————————————————————————————
——————————————————————————————
随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则
阿炳的《二泉映月》才是一首真正的神曲,内涵极其深广,并非仅仅写泉水月影之景。数学有初等、高等之分,花朵有单瓣、重瓣之别。有人说股市的技术指标不“准确”,如果用1+1必须等于2的观念去看,那当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股市有真股市与伪股市之分,等等。苏轼说西湖,有句意思很深的话:“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西湖、《二泉映月》、《红楼梦》、《兰亭序》……,这些经典,都是深浅随所得的玩意儿。它们雅俗共赏,既可以用幼儿园小孩子的“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那种水平去玩,也可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探索。《红楼梦》何以迷人?就因为它弦外有弦,话外有话,仿佛是个谜。所以曹雪芹一再感叹: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哈哈,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2011年11月1日戏笔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名胜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西湖长桥是哪座桥?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http://s9/middle/5d53b49eha61d5b5e1908&690
http://s10/middle/5d53b49eha61d7aee0449&690
http://s8/middle/5d53b49eha6d4c9d572d7&690
http://s2/middle/5d53b49eha61d7295c511&690
http://s1/middle/5d53b49eha61d5a86a5a0&690
不过,如果一定要把新“双投桥”叫成“长桥”,笔者还是建议,不妨加个“新”字!——因为西湖历史上真正的“老长桥”还在附近长桥溪上,新桥还是称为“新长桥”为妥,免得历史文化脉络在不知不觉中湮没消失。
作于2011年6月20日
图1、2、5为2010年春拍
——————————————————————
附文(1)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文史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王安石在杭州登的是什么塔?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这“飞来山”是哪座山?这“千寻塔”又是哪座塔?
从字面上去看,事情似乎很简单,诗名《登飞来峰》,那就是灵隐寺前面的飞来峰了。但是,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有那么高吗?上面有高“千寻”的可以登临到最高层的塔吗?而且,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周围还有许多更高的大山,它被高个子包围着,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吗?
所以,王安石在杭州,究竟爬的是什么峰,登的是什么塔,其实是个问题。
北宋的时候,西湖灵隐的飞来峰、北高峰上,都有塔。飞来峰顶有“神尼舍利塔”,据《西湖游览志》卷11,该塔建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至于到北宋时还能不能登临,就无考了。比飞来峰高许多的北高峰上,唐玄宗天宝年间曾经建有七层高塔,唐武宗时毁。吴越国钱鏐重建,极其雄伟,北宋又重修,此塔至明代犹存,民间就叫“北高峰塔”,有明人诗歌为证。——雄伟的北高峰塔,因为宋太宗时还再修过,可以肯定北宋时期能登到顶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诗歌的意境看,作者必须是高高在上,站在一望无际的地方。因此,王安石只有登上高入云霄的北高峰塔的顶层,才能产生这样的意境。在低矮的小飞来峰,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诗句。所以,王安石说“飞来山上”,要不是他借用“飞来”说北高峰,要不就是他误将北高峰当成了飞来峰。
总之,王安石这首名诗,写的只能是杭州西湖的北高峰,而不可能是飞来峰。最近,在重新细读《西湖游览志余》的时候,发现该书卷21,将此诗的题目写作《咏北高峰塔》,与现在流行的不同。我觉得明朝田汝成说的《咏北高峰塔》,可能才是这首名诗的正确诗名,《登飞来峰》则可能是误传。
王安石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太过自鸣得意,所以他笑不到最后。还不如南宋郑清之的《登六和塔》来得头脑清醒:“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
——————————————
注:
(1)“飞来山上千寻塔”,有的版本作“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又有版本作“闻说鸡鸣见日开”,从诗歌格律的角度,应该是“升”,否则,这诗的押韵就成问题了。此外,“自缘身在最高层”也有作“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由此也可见此诗从北宋至今,传抄中不断有误,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异说。
(2)如今网上有人牵强附会,因为现在灵隐只有座飞来峰下的理公塔,就想当然说王安石登的是理公塔,这显然是不熟悉西湖掌故的才子在梦中写小说了。——理公塔在飞来峰上还是飞来峰下?有多高?能登吗?
(3)由于天下并非只是杭州有“飞来峰”,所以对于此诗的地点,还另外有些异见。例如,有人认为王安石所登是绍兴塔山的应天塔,——此说也不是完全无理,绍兴塔山也相传叫“飞来山”,吴越国王钱俶在位时,应天塔曾经重建,北宋时期应该也能登临。但是,向来出版物和多数人还是认为此诗地点应该在杭州,因为绍兴城里的塔山毕竟不够高峻,缺少杭州北高峰那样的气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尤其是“千寻”(一寻等于八尺)、“鸡鸣见日升”,极言山高塔高,虽然是文学的夸张,但也不会毫无事实根据,纯粹作胡吹海吹,所以,一般的山塔,应该是难以与这样的诗句相配的。如果王安石真的在百米上下的小山(如杭州飞来峰、绍兴塔山)上,都能夸张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那么他的为人,未免也太虚夸了!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名胜随笔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西湖千人洞记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游千人洞其实是“钻”千人洞
辛辛苦苦,来到了一个“深渊”上面
“深渊”下别有洞天
————————————————
随记:
2011/4/8
————————————————————
注: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
标签:
名胜考证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西湖保俶塔的历史与古今模样的不同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对于杭州西湖保俶塔,已经写了数十篇文章(见本博首页),前面说过,最近突然有了疲倦感。不料近日在网上看到篇外地青年学生游宝石山日记,觉得有个问题很重要,所以又不能不再来写篇东西。
(一)出版社一字之错,后来人就因此而误
这位大学生是个追求真实的好青年,所以在宝石山上不满意别人对保俶塔来历的民间小说式解释,便到网上去查资料,并且在日记中引用了很多古人的原始资料。
保俶塔来历,本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人都是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或者道听途说,信口开河,或者找几句古人的说词,写点似是而非的文章。很少会有人十分较真,把历朝历代的资料都查考一番。而这位大学生的日记里,与众不同,从宋到清,大部分历史记载都说到了,真是难能可贵啊!
可惜的是,那日记第一条资料出处《淳佑临安志》的版本有问题。上世纪80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套《杭州掌故丛书》,是做了件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但是,其中《淳佑临安志》等书中,关于保俶塔有一字错误,古代的版本是“叔”,而出版社却错误地改为“俶”,这就无意中给后来做学问的新人增加了新的麻烦,例如就导致了这位青年学生误以为“保俶塔”的名字,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所以其文的最后结论,依然就不够正确,使人感到非常的可惜。
南宋人绝无“保俶塔”一说。
我曾经在作于2004年的《西湖保俶塔塔名的演变
整理出版地方志古籍,很辛苦,断句标点很难十全,尤其是塔名地名之类,非常复杂,有些差错是很难免的。——只是后来的有心于此的研究者,一定要注意:“保俶塔”之名始于明朝晚期,之前的古书并无此说。不注意这一点,就永远不会真正接近此塔的历史真相。
(二)保俶塔的真实来历其实很简单
建塔者是吴延爽,有文物为证,无可怀疑。吴延爽是国王钱俶的五舅之一,五代后期他在钱俶的支持下建成九层高塔,同时建寺庙,因为塔比寺的名气大,寺在最初人们就叫它“宝塔院”。寺的官方名字,是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北宋朝廷正式颁布的“崇寿寺”。南宋时有人把正式颁布寺名误记为塔的初建之年,所以现在就经常有人错误地说此塔初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实际上,吴延爽开宝元年(968年)根本已经不在杭州。
吴延爽建佛塔寺院,只是一种佛教宗教行为,是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的舍利,与政治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塔建成后不久被流放,所以吴延爽没有来得及给塔正式取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设想,作为本应该杀头的罪犯,吴延爽他即使给塔取了名字也不会被承认、被记载。经考证,我们还可以肯定明代后期人吴之鲸说它起初叫“应天塔”,是无中生有。(参见《杭州保俶塔的初名及其它》)
此塔建在西湖第一风景名山“宝石山”上,因此,民间又叫它“宝石塔”。与雷峰塔一样,因山而名,最合事理。五代吴越时,南、北高峰上都建有塔,民间就分别叫做“南高峰塔”、“北高峰塔”,这有宋明西湖诗词为证。
北宋咸平年间,“宝石塔”的木结构外部廊檐毁坏,人称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辛苦募缘十年“复其旧”。因为“永保师叔”使塔一新,精神感人,“土人因号‘保叔’焉”(南宋《咸淳临安志》卷82)。所谓“保叔”,就是“永保师叔”的简称。约定俗成,宋、明时期的文人就大多叫“保叔塔”了。“保叔塔”和“宝石塔”,在杭州话里,声音非常相近,“石”、“叔”都是入声。“保叔塔”所以叫得响,与“宝石塔”声音近似,也有极大的关系。
因为“保叔塔”一名用的时间很长,所以民间就望文生义,产生了“有一位阿嫂为了保佑小叔子而造此塔”的传说故事。到明朝晚期,湖州人朱国祯对此很不满意,以为有伤风化,他在《涌幢小品》中编造了“保俶”的新说法,后来绍兴人张岱的《西湖梦寻》又跟着附和。朱国祯和张岱的说词,无根无据,漏洞百出,小说家言而已。但是,此塔的确是钱俶为国王的时候所建,在明、清之际,兵荒马乱,浙江人自然想起唐朝末年钱氏保境安民的吴越国,因此,“保俶”的新说法,在清代也就渐渐被不少文人所接受。然而,清代“保叔”、“保俶”两种叫法并存,仍以“保叔”为主。民国时期的地图,也是有的标“保叔塔”,有的标“保俶塔”,一直到1949年后,官方出版物才一般通行称为“保俶塔”。
所以可以这么说,保俶塔是当代才通行的塔名,保叔塔则是塔的古名。
保俶塔虽然起初并不是为了“保佑钱俶”而建,但钱俶对西湖有大功劳,所以今天我们把保俶塔看成是对他的纪念,也是可以的,就像断桥白堤并非白居易所建,杭州人到白堤也会想起那位大诗人一样。
(三)保俶塔古今模样的区别
前面在《略论西湖保俶塔的形态之美(下)》里讲过,保俶塔的新塔与古塔,外形是有区别的。当时没有放上图片来说明,现在做了幅图片,可以更好地使我们认识此塔古今的不同:
http://s12/middle/5d53b49eh9790bd4354db&690
左边的是古塔,是从前杭州织锦厂根据历史照片制作的织锦(局部)。右边的是1933年重建的新塔,是六七十年代的照片。古塔、今塔放在一起,我们就看出它们虽然大模样很像,但细心看,却有很明显的区别。
古塔更美,更有佛塔的古典美。古塔的曲线中间鼓出,有个小小的弧度,仿佛莲花的花瓣。新塔则带有西洋风味,为倒“V”形,两边直线到底。这也许与1933年的建塔主持者、当时的杭州市长是个法国留学生(其夫人也是法国人)有点关系。此外,新塔每层像窗户似的图案,在古塔则复杂得多,放大古塔旧照片看,似乎是神龛,原来塔上应有许多的小佛像。总之,古塔是个佛塔,今塔只是个象征性的建筑,没有了宗教意义,被现代化了。
——————————————
注:
(1)那青年学生日记关于保俶塔来历的文字,大多是从别人的网上文章引来的,其中说:“施谔《淳X临安志》卷八载:‘北高峰左转,抵葛岭,下标以保淑塔;右转一挟南山,标以雷峰塔;二塔为西湖门户。’这是今存杭州克籍中比较早的关于保淑塔的记载。其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称:‘保叔塔,在巨石山,咸平中僧永保重修,土人因号保叔焉。’巨石山即宝石山。值得注意的是‘保淑’作‘保叔’”。——这段文字,错字很多,最明显的是把“俶”字打成“淑”,另外还有些漏字。其中关于施谔《淳佑临安志》的引文,明显是来自浙江人民出版社80年代的版本。
我作了仔细的核对,实际上,《淳佑临安志》卷八的古籍版本,原文应该是:“北高峰左转,抵葛岭,下标以保叔塔;右转一支挟南山,标以雷峰塔,二塔为西湖门户。”
因此,所谓“这是今存杭州克(应是古)籍中比较早的关于保淑(俶)塔的记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施谔《淳佑临安志》并没有“保俶塔”的说法,而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社的错误。又:“保淑塔”应是“保俶塔”,古人从来没有“保淑”一说,这是现代青年的“创造”,他们电脑打字打不出“俶”字,就乱写成“淑”字。
此外,关于此塔的文字记录,施谔《淳佑临安志》并不是最早的,例如北宋人杨蟠就有过《保叔塔》诗,又例如南宋洪迈(1123-1202)《夷坚志》也有过宋孝宗时杭州人重修“宝叔塔”的记载,“宝叔塔”就是“保叔塔”。淳佑是1241-1252年,洪迈的《夷坚志》比施谔的《淳佑临安志》早多了。
(2)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做学问,写论文,仅仅到网上搜索点东西是很不够的。网上的东西常常有许多的笔误,甚至错误,把网上的东西都信以为真,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不科学的。——网上的东西,只可参考,引用古籍,必须查看原著。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