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老城内的观桥、祥符桥和斜桥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前面说了不少杭州老城内的古桥,主要是那些丁字河边的八字组合或者三桥组合,本文再最后来说一说观桥、祥符桥和斜桥这三处组合古桥。
http://s16/middle/5d53b49eh90975b93d86f&690
*
观桥 *
先说说观桥,见左图。它的旧址在今天的中山北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的西边。与它作八字组合的桥叫“清远桥”。清远桥不甚有名,虽说它宋时就有了。清远桥北百井坊口又有一仓桥,或称“下仓桥”、“仁和仓桥”。中山北路原来是“小河”(此小河是河名,不是小小的河),主流向北过天水桥折向西去武林门。
旁支则在观桥向西,过祥符桥通到西河,再向北沿今天的武林路,去武林门。在武林门内,小河、中河、西河三河汇合出水门与城外诸河相连。
观桥之名甚古,起始于五代吴越国。据记载,公元931年吴越王钱鏐建杭州观桥,并且在桥上留有题刻。《西湖游览志》卷20说桥梁题刻为:“吴越王宝正六年辛卯四月八日,因建钱明观,造此石桥,吴越国王记。”《吴越史事编年》云:“宝正岁在辛卯,四月八日改建钱明观,造此石桥。吴越国王记。”两书所记有些不同,但是大意差不多。钱鏐晚年眼睛不好,于是改建钱明观,规模宏大,并且造桥曰“观桥”。然而,后来有些可爱的杭州人,同音相混,就变为“贯桥”,如今还是“观桥”、“贯桥”的弄不灵清,就像《红楼梦》里史湘云“爱哥哥”、“二哥哥”混说一样。
东西向的观桥旁支小河(河名),北岸有“宝极观巷”,因巷内有个宝极观。观桥西面,有座“宝带桥”(见上图),又名“玉带桥”,这桥名比较有趣,——苏州有名桥叫“宝带”,西湖有名桥叫“玉带”,莫非当时那桥也有“宝带”、“玉带”之姿?
另外,观桥南,东对登云桥,有条小巷也因为吴越国937年建有道观“开元宫”,所以叫“观巷”(见下图),同样有些杭州人也混叫为“贯巷”。附近有大和、小和巷,则是由南宋大库、小库混叫而来。杭州街巷音近混叫的太多了,例如杭州话“学”与“岳”声音相近,所以“学官巷”就叫成“岳官巷”,如此之类,可以举一反三。此外,杭州街巷历史所以复杂,更是因为它们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说一个时期的情况容易,说一条小巷的演变就很难,如果不是信口开河的话。
再回到观桥、宝极观巷,大约30-40年代,小河被填,观桥也就消失了,位置在孩儿巷北面前的宝极观巷,就成了一条笔直的大路。当时,西河还在。——见下面的50年代的地图:
http://s6/middle/5d53b49eh90975d5a3d75&690
那时候的宝极观巷西面,是铜元路,因为晚清时这里有造币的机关。路中间北面还有女子中学,后来叫十四中。
http://s14/middle/5d53b49eh90975f7f2ecd&690
左边是1984年的地图,宝极观巷、铜元路已经变成了凤起路。西河也早已消失,西河西边的街曾叫“西大街”,50年代改为武林路,现在是著名的服装街。凤起路北面的百井坊,西面是安吉路,50年代的地图上,百井坊则一直到环城西路。
http://s4/middle/5d53b49eh74dbef9a4ae3&690
* 祥符桥 *
小河从观桥西来,到廻龙桥通西河。廻龙桥与教场桥作八字组合。教场桥南宋叫新庄桥。廻龙桥在祥符桥西,原来叫祥符西桥,南宋改为廻龙桥。(杭州有两个祥符桥,另一在武林门外莫干山路三墩东边的祥符街道)
祥符桥周围,是杭州老城内最早有居民的地方,古迹甚多。在今百井坊巷、戒坛寺巷一带,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本地人鲍侃舍住宅建寺庙,名“祥符寺”。五代钱王在此筑井,并建“铁塔石塔者五”,宋人记载钱王井为990眼,明人说是99眼,至今还有古井遗迹。我想,所谓“百井”,无非是说明当年井很多罢了。祥符寺,北宋时称“大中祥符寺”,规模巨大,“广9里”(似乎有些夸张)。南宋时分为“祥符”、“戒坛”、“龙兴”三寺,清人有《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志》。祥符桥西北灯心巷,有杭州现存最古的唐代经幢——龙兴寺经幢。
南宋贡院、仁和縣衙也在这一带。南宋贡院在祥符桥东,贡院桥北。《西湖游览志》卷20云:五代吴越钱江县衙“在梅家桥西”,南宋绍兴三年,迁仁和縣衙祥符桥附近。《说杭州》则以为南宋仁和縣衙门在百井坊附近。http://s8/middle/5d53b49ehda5e99fec3a7&690祥符桥与观桥之间,在南宋《京城图》上,是酒库桥、贡院桥;到晚清,则是小桥、阔板桥、宝带桥。
* 斜桥 *
西河从廻龙桥、教场桥向北,过狮虎桥到斜桥,在这里又形成三桥组合(见图)。另外二桥叫“永兴”、“洗马”。永兴桥的小河(河名),东与天水桥通,洗马桥北的中河来自白洋池。洗马桥古名便橋,南宋又叫釣橋,“洗马”是清代名。古代武林门的结构很复杂,详如上左图。因为五代、南宋时是唯一的北门,所以民间历来俗称北关(五代北关门比南宋余杭门更北)。明清时期,北京要员从运河来杭,则必经武林门,地方官迎送也在此门。
据南宋《淳佑临安志》,斜橋之名早已有之,南宋时改为“中正橋”,或许以为“斜”不雅而改为“正”?但是,后代斜橋之名依然不废。据《说杭州》,清道咸间地图犹作斜橋,后来又有人改它为“忠正”桥,呵呵,某些国人的聪明才智,就都用到这些地方去了。——还有这样的一个病人,因为“□事□事,不关他事”,所以只好把难得才有的一点力气,都用到考证“东方三大”之类的问题上去(注),似乎也很无聊,可又好像是在娱乐自己,哈哈,——世事循环,可笑与可悲,无非都是哈哈一笑罢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出了武林门,河道就更复杂了,到50年代的时候,还是这样(见下图),——50年代末,城北还没有环城北路呢。
http://s1/middle/5d53b49eh90975e3c4c70&690
————————————
注:
“东方三大”“典故”:据《清朝野史大观》等载,清代乾隆年间,无锡人秦某赶考,途经清江浦,在市中偶然以五个小钱买了本手抄破书,书中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冷僻典故,其中有一条叫“东方三大”(东方三大者,谓泰山也、东海也、孔林也。)。谁知道后来考试的题目就是“东方三大赋”,天下的考生都傻了眼,只有秦某文还对题,乾隆览之大喜,将姓秦的拔置第一,授中书舍人,入值军机处,不数年授杭嘉湖巡道,数年而为仓场总督。(可参见本博《“东方三大”与乾隆》)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自《西溪随笔》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