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好书——追求心灵的愉悦和升华

(2009-01-21 19:42:55)
标签:

读书

心灵愉悦和升华

张中行

好书的特征

文化

分类: 心灵与情怀

读好书——追求心灵的愉悦和升华

 

    “多读好书!”——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对青年后辈提希望时说。

    中行老是最有资格讲这话的。老先生学贯中西,是著名的“未名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在哲学、教育、出版和文学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一辈子读书、编书、写书,不仅学识渊博,工作勤谨,著述丰富,而且,最难得的是为人谦和,处事低调,生活平民化,心胸特别的豁达,所以赢得人们普遍的尊重和爱戴。中行老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人好好地来读。

    “多读好书!”他说这句话时的语调,是他那一贯的平静,可是,这话含义的分量,我知道是很重的。

    “多读”,好理解,是指读书的量。那应该是指尽可能的涉及古今中外;从事专业研究的,就应涉及这个领域的所有。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那么,所谓“好书”又怎么理解呢?

    最近,我又重读或重温了他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和《顺生论》等,另有《冯友兰自述》,周国平的《人文演讲录》,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李国文杂文》,还读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英国学者罗素的《婚姻革命》等。阅读的过程,对“什么是好书”,逐渐悟出了几条共性的东西。我认为,凡是好书,无不具备以下四条特征:

    第一,智慧的光芒。

    智慧是知识加科学方法,是人生的根本。无论观察世界与分析事物,识人与识己,处世与做人,谋事与做事等等,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进程和结果,无不由你的智慧能力所决定,既关乎生存,也关乎发展。好书是智慧的总结和阐释。好书的作者,无一不是智者。他们剖析人生,洞悉社会,透视历史,把人和事都看的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使我们得以借鉴。不仅使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而且思想方法也得到训练。这样,我们就能够活得更明白,行的更聪明,为人生的成功和快乐增添更大的把握。

    第二,理性的力量。

    理性让人沉静和清醒。不论是哲学类的,还是历史类的,还是文学类的作品,真正打动人的,归根结底,是理性的力量。我自己的感觉是,常常为作者深湛的思虑、精彩的论述所折服,而他们使用的往往是极平实的语言。我被他们引导着从朦胧肤浅的旷野,进入冷静思考的大门,让我有些浮躁的心顿时清醒了许多,跟随着他们的指引,将自己的目光也看远一些。所以,我们读书的过程,也实际上是在积累着理性的分量,让自己逐渐走向丰满和坚实。

    第三,人性的瑰丽。

    作者人性的真诚、善良和美好,在这些好书里,我们都可以真切的感觉到。这里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冷漠,也没有傲慢。读书的过程,就如同你进入了他那温馨的世界,你会感到他那颗无比温暖的心。他给你爱,给你快乐,给你光明和信心。你的最基本的良心良知,被他感染、调动和唤醒,来与他一起共鸣,无形之中也就得到了升华。因此,你也就变得越来越真诚、善良和优美。

    第四,人格的魅力。

    读好书,常常让我感触到作者那磊落的心胸,旷达的气度,浪漫的情怀,赤子的心灵,朴实的言行,以及处处展现出的对人类的关爱、同情和悲悯。我相信“文如其人”和“人如其文”。当你有幸能与一位高尚的人接近和交流时,那感觉一定不仅是佩服和敬重,而且更是幸福和温暖。

    读好书真是一个愉快的过程!那感觉就是同先贤晤谈。我一边听他们讲述,无论是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旁征博引,还是促膝交心,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我都会为他们的精采和风采而击掌;同时,我也在心里与他们进行着讨论,有时暂停下来,思考着我的心得或意见。这不是人生中一种莫大的享受吗!

    选读好书、好文章,是一件很现实的、不得不认真的大事。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出版物,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读物和信息,浩如汪洋大海!而我们自己的精力又十分有限。所以,我告诫自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值得一读的好书和好文,对于次等、劣等的书目文章,只须略扫一眼便放弃。网络上大量的文章,我感觉是不值得读的,那些东西只能败坏我们的胃口。所以,选书目是一件必不可忽视的事情。方法主要还是请教先贤和老师,结合我们自己的需要。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作家说过:当代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我想,读书最终也离不开这个目标;否则,那书不读也罢。而读好书,是朝这个目标接近的最好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