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
(2015-09-14 22:44:24)分类: 文史随笔 |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周村区大街街道荣和社区南下河淦河西侧,是人们祭祀文昌帝君、祈求功名利禄的宗教建筑。文昌阁西侧的两条南北向小街道,因此也叫文昌阁胡同。
文昌原是天上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六星的总称,即文昌宫,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汉族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即张亚子)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唐宋以来,历代君主多有敕封,元明之时,更趋普遍,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到清朝时被国家纳为正祀。这样,经过道教的演绎神化和历代君王的不断敕封,张亚子就由人变成了神。《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的重要文献,强调人们要做到“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又因传说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于是更是赢得士子的敬奉。时至今日,在港台东南亚一带,开学时节人们仍还保留着祭拜拜文昌帝君“开笔”的习俗。参与仪式的学子手执开光毛笔及手册,于神坛前向文昌帝君像鞠躬行礼,再触摸神坛上的毛笔、葱及芹菜,寓意启智、聪明及勤奋,并在祈愿卡写上姓名及愿望,高挂在“状元榜”架上。法师向学子泼洒圣水,象征洁净身心;现场更摆放一枝大型开光铜制文昌笔,学子摸过寓意获文昌庇佑,名列前茅。最后,学子敲钟鸣鼓,代表金榜题名。
周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为周村商民祈求文运昌盛、科甲迭出而建。阁分前后两院,大殿、阁楼、配房齐全,大殿为两层五间砖楼,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上层祀孔子,下层祀文昌大帝。只可惜大殿和配房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仅有文昌阁楼有幸得以保存。清朝乾隆年间长山县令萧学慎在《重修文昌阁碑记》中描述当年的盛况说:“是阁巍然屹镇之西南隅,其地爽垲而明敞,遥带白山,俯瞰淦水,联岚含辉,回翔万变,席设于数弓之间,而胜概溢于百里之外。”重建的目的就在于“以宣文教,以共明神,以征好义”,增强人们好义兴文的风尚。《长山县志》记载:“文昌帝君,每年二、八月,上丁日祭。”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周村的文昌阁改建为周村高等学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培养出了抗日英雄马耀南、马函三等著名人物。解放后为荣和村小学,20世纪80年代后为启智学校。现存建筑为2009年原址向东30米重建而成。1988年被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