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阅读摘记

标签:
白马湖春晖中学政治精品屋儿童的格格教育 |
分类: 悦读 |
《儿童的人格教育》阅读摘记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彭正梅 彭莉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国芳摘录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理解,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P2)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P2)
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不过,他既不是完美的画作者,也不会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具有完备的认识。他只是一个极易犯错误和不完善的存在。(P2)
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P3)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P4)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区分。(P4)
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P5)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因为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P5)
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P6)
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着显示器的作用,这恰恰是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人们常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P6)
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外在行为却表现出相当勇敢无畏。(P7)
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P8)
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P9)
我们完全能够根据个体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P11)
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对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都可视为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将和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将会使行为人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这种冲突也将会引起受害者同样或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对社会规范的偏离还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P12)
第二章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性。(P13)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动和行为手段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P13)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会出现错误;而且这些错误和其结果密切相关,体现了个体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因为心理目标的确定和判断有关,而一旦涉及判断,就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目标的确定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P16)
孩子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儿童陷入新的困难处境时,他的行为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也很重要。(P16-17)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P17)
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认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还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P20)
第三章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P21)
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总是强烈自卑心理的标志。这种心理驱使这些体验失望和遭受挫折之人在现实之外去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和陶醉。(P24)
那些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的追求转向发展有用的能力;他们试图取悦教师,注重整洁和秩序,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另一些孩子则总想优于别人,把这作为努力的首要目标,并表现出一种令人生疑的执着。……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种孩子通常会回避其他问题,受自己膨胀的雄心驱使,他们总想在学校名列前茅。(P24-25)
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行为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释。(P29)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使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作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P30)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我们就会认识到,学校总是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今天,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就得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P30)
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P30-31)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这犹如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从学生方面来看,这是些障碍还反映了学生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他们难以获得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优越感。(P31)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在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的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它们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尽管它们的确是在学校才暴露出端倪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P31-32)
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P34)
第四章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P36)
区分有益的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又是什么?答案是,这个基础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或者说,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P36)
对于孩子来说,必须记住,如果他们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不能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问题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教育儿童不要把他们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相互不关联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相互关联的事件的线索。任何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他的整体生命的背景,而且只有参照所有既往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P38-39)
在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未被揭示的“权谋”。(P39)
孩子的语言体现了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方向。因此,儿童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不管这种表达是用来愉悦父母,还是用来满足自己的自然需求。(P40)
梅林克的童话《癞蛤蟆的逃脱》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例子。癞蛤蟆遭遇到一个长有千足的动物,并马上开始赞美这个千足动物值得关注的能力。“你能告诉我”,癞蛤蟆问,“你行走的时候首先迈哪只脚,又如何先后迈出其他999只脚的?”千足动物开始思考,并观察自己脚步的运动,想弄清楚自己如何依次迈出他的脚,但它被弄糊涂了,竟至于连一只脚也迈不出。(P44)
第五章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从而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P45)
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断语。这种断语无助于情形的改变,这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P47)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贬损或羞辱来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即使我们有时也会看到,有些孩子由于害怕被耻笑而似乎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一个怯懦者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他通常会为克服怯懦铤而走险。(P48)
怯懦是一种破坏所有的人与人关系的性格特征。一个怯懦的人不会考虑别人;他会不惜以他人为代价来赢得被承认和认可。……一个懦夫总是担心被他人嘲笑、忽视或贬低。结果,他总是受制于别人的意见。(P48)
如果一个人并不寻求通过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人去超越他人,那么,这就是他虚弱的表现。一旦发现儿童有对他人敌意的苗头,那么教育者不可逃避的任务就是把他们从这种敌意中解放出来。(P48)
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了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P49)
有时候,有些儿童会蒙骗大人,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些儿童缺乏能力和天赋。如果我们了解事情的原委,并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加以说明,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儿童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勇气,而不是缺乏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能力。(P50)
当我们探讨这些错误的优越感追求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完全关注自我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P50)
自卑感有无数的表现形式。孩子的眼神就是其中表现之一。眼睛并不单纯接受和传递光线,它还是社会交流和理解的器官。一个人打量他人的方式就透露出他与人交往的倾向和程度。……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别人打量我们的方式来判断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也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灵魂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或理解,不过,还是比较容易能根据一个人的眼神来判断他是否友善。(P51)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大多数体弱、残疾和丑陋的儿童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于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之中。他们说话时,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面上互不关联,实际上却同出一源。他们或是说话太多,或是太少,但均是为了追求他人的承认和认可。(P53)
我们一再指出,儿童的能力欠缺是因为他的总体人格走上了错误的发展方向,因为他的总体人格偏离了常态,有欠缺,陷入了困难的境地。帮助这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总是可能的,只要他们不是弱智。(P53-54)
第六章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P56-57)
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的确,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P57)
我们把一个孩子是否会运用数学视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数学是少数几个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数学是一种把我们周围混乱的世界用数字稳定下来的思想操作。(P58)
写作就是把只有内在意识才能知道的声音话语固定在纸上,从而给予写作者一种安全感。画家就是用线条和色彩把流逝的光学印象挽留下来。体操和舞蹈表示达到了一种身体安全感,而且由于这种对身体有把握的控制,也多少给精神带来了一种安全感。也许这就是很多教育者热心体操的原因吧。(P59)
任何儿童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兴趣和注意力投向母亲一个人,因为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P59)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用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们避免犯错误,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P65)
父母既不要用玫瑰的色彩来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P66)
第七章
个体追求优越感和渴望社望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而这种差异又涉及到人的本性的两种不同假设。个体追求优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必依赖于群体,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P69)
我们可以把儿童身体上的脆弱期,视为把教育和社会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刻。由于儿童身体的不成熟,教育是异常必要的,教育的目的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P70)
我们所有的教育规则和教育方法绝对不能忽视群体生活和社会适应的思想。(P70)
我们观察到的所有的教育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的,都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对社会造成了有害的影响。任何伟大的成就,甚至人的能力的任何发展也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并朝向社会情感的方向实现的。(P70)
有些孩子语言迟疑或不愿说话,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不让他们说完整个句子,从不让他们自己回答问题;另一些孩子则是因为说话时被取笑和嘲讽而丧失了信心。(P71)
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理解能力和逻辑感都是不可想象的。完全独居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者说他对逻辑的需要不会多于任何一个动物。另一方面,一个人若不断地与人接触和交往,他就必须使用语言、逻辑和常识,因而他必须获得和发展社会情感。这也是所有逻辑思考的最终目的。(P71-72)
社会情感在人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P72)
个体心理学试图表明,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中总是可以看到环境的不良影响。(P74)
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P75)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当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给他们进行分类时,我们必须注意把每个孩子作为个体来对待。(P75)
第八章
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反应,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他对某一情境或应付某一情境的能力产生错误理解,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只要这种原初的、童年时期形成的看法没有被矫正过来,那么,任何数量的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后来的成人行为。(P80)
儿童的成长总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者必须对儿童独特的个性有所了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P80)
在这坚强的性格背后,我们通常可以发现一颗异常敏感和异常孱弱的心灵,为了避免伤害和痛苦,他需要表现出坚强和冷漠。(P83)
如果要理解儿童,我们就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事实,即儿童有一种把世界划分为两个对立部分的强烈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坏,聪明或愚蠢,优越或自卑,全有或全无)。有些成人也有这样的认知方式。(P84)
第九章
个体的心理生活是个统一的整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现不仅横向上密切关联,而且前后一贯。人格在时间中连续展开,而不会出现突然的跳跃。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总是和过去的性格一致,也是相适应的。(P87)
正因为人格发展的连续性(这并不是机械决定论),我们才不仅有可能教育和改善个体的人格,而且还有可能检测出儿童在某一时刻的性格发展状况。一旦个体进入新环境之中,他隐藏着的性格就会表现出来。(P87)
新环境是对儿童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如果儿童准备充分,他就会满怀信心迎接新环境。如果他对新环境缺乏准备,他就会感到紧张,并进而产生一种无能感。这种无能感会扭曲儿童的判断力,并对环境做出不真实的反应,即这种反应和环境的要求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儿童在学校的失败不仅仅是由于学校系统的无效,还主要因为儿童准备上的缺失和不充分。(P91)
第十章
之所以不能勇往直前,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把他们所面临的每件事都搞得轻松容易一些。(P99)
仅仅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是愚蠢的。我们倒是应该把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儿童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这些成绩报告反映的不仅仅是他所获得的分数,更是反映了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能力,等等。(P99)
评价儿童在学校所取得的进步时,我们应该既要考虑教师的意见,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意见。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孩子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谁拼写最好,谁绘画最好,谁运动最好。……在评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妄自菲薄。……教师必须向他们指出这种自我评价方面的错误,否则,这会成为儿童终身的判词,永难改变。(P102)
这种变化不大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它表明了儿童自己局限自己,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P102)
人们总是喜欢究本穷源,总喜欢探寻事情发展的根本。不过,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这种究本穷源的癖好(即相信能力遗传)却是一种误导。这种思维方式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了我们祖先的众多性,忽略了我们家族世系中,每一代都有父母两人。(P103)
教师应该清楚不佳的成绩单带来的后果。有些教师以为,如果学生不得不把欠佳的成绩单向父母展示,那么他会因此更加努力。不过,这些教师忘记了有些家庭的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极为严格,甚至严厉。(P104)
教师自然不用对学校制度负责,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同情和理解来缓和一下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P104)
如果我们认可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即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那么,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认为,总是可以找到方法来帮助这类孩子。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总会有解决之道。当然,关键是我们要去寻找。(P105)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或因为他懂得比别人多,而把跳级作为一种奖赏。如果这些成绩出色的孩子把一些时间投入到课外学习如绘画、音乐等,这对他们更有好处。(P106)
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和发现他们所擅长的科目,我们总可以找到如何教育他们的方法。成功引发更多的成功,对教育是这样,对人生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如些。……教师的一个职责就是利用学生的成功去激励他获得更多的知识。(P108)
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P109)
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P110)
第十一章
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不应该认为他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响也会涌入儿童的心理,并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他。这就是说,外界因素是通过影响父母及其心理状态来影响儿童的心理。(P111)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写作和做算术,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气氛,这样,孩子就不会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大的困难。(P116)
第十二章
实际上,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青春期是所有个体必经的成长阶段。我们并不认为成长的任何阶段或遭遇的任何环境会改变一个人。它们只是起着准备性测试的功能,即它们中是作为一种把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的新环境。(P122)
一个人要真想对他人感兴趣,并为公共事业奋斗,他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须有东西可贡献给社会,如果这种贡献真的有内容、有价值。(P123)
实际上,在青春期,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朋友和同情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引导他们。(P125)
第十三章
家长或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点灰心丧气。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即刻的回报而滋生绝望情绪;不能因为孩子没精打采、冷淡默然和极端的消极被动而滋生失败之想;同时也不能受到孩子有天赋和没有天赋之类的迷信说法的影响。(P133)
许多老师固守老方法和观念,并把心理分析视为有点类类的东西。其中也有教师担心心理分析会使他们丧失部分权力,或认为心理分析是一种未经许可的干预。(P138)
第十四章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必然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这是因为教师纠正性的教育工作就是以家长教育的某种失败为前提的。在这种意义上,教师的教育就是对家长的指控,而且家长大多也这样认为。(P140)
许多教师认为,和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与问题儿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难。这种事实表明,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和这些家长打交道。教师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即家长并不需要为其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毛病负责。(P141)
我们绝不应该责备家长,即使这样做有充足理由。如果我们能和父母达成一种协议,改变他们的态度,使他们能按照我们的方法来行事,那么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成就。直接指出他们过去行为中的错误,这于事无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使他们采取新的方法。(P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