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一粒种子在心底——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标签:
白马湖春晖中学政治精品屋教师阅读 |
分类: 悦读 |
埋一粒种子在心底
——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王国芳
扫一扫,加关注!
http://s2/mw690/001HVCYSzy7fWI1CUKd71&690
个人公众号:白马湖一粟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我们所读过的书、我们遇见的人、我们所经过的事,都是我们成长的宝贵养料。但是,这些书、这些人、这些事,对人的成长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由《教师博览》杂志社社长方心田先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三关”丛书《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人物》《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门路。当然,这三个“关键”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关键读物”的重要性甚为重要。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读书?其实,读书就是读人、就是读事。归根结底,读书就是两看:一是看人,看别人在想些什么?是怎么思想?看别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二是看事,看自然万物是怎么演变的?看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的?李政涛教授说要“读天地人事”,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说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我想也是此意。
这个世界的无限广袤,衬托出我们个体的无限渺小。你再善于交际,所接触的人毕竟有限;你再勇于创新,所经历的事毕竟有限;你再努力奋斗,所依凭的环境毕竟有限;你再热衷旅游,所涉足的地方毕竟有限;你再健康长寿,所参与的历史毕竟也限;你再勤于思考,所能想到的问题毕竟有限。这种种的有限,无疑会限制我们的眼界和境界。囿于种种限制而不自知、不求解脱,极易让自己流于浅薄、陷于片面,甚至走向极端。而读书,正是我们跳出狭隘、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境界、涵养我们的人生格局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有效途径。你的阅读,就是你的世界;你的阅读有多宽,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人生有涯而书海无边。我们不仅要读书,要多读书,更要善读书。所以我们要在漫漫书海中去用心寻找,找到属于自己的书,特别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读物。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读物,就是在自己的心底埋下一粒种子,它会生根、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会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充实我们的灵魂。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自己的关键读物,我觉得它至少要有三重魅力:
一是有重复阅读的吸引力。不同人的关键读物往往是不同的,关键读物具有个人性、私人性。但也往往有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自己愿意在不同的时段重复阅读、反复阅读,并能在不断的重读中读出新意。正如周国平先生对经典下的定义:“初读如重读,重读如初读”的书;也如木心先生所说:“一本书如果三次震动我,我就爱他一辈子。”重读如初读、多次的震动,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书对读者反复阅读的吸引力。从“初遇的美好”到“重逢的相知”,《庄子》成了邱益莲老师前行路上的“精神月亮”;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为赋新诗强说愁”再到“却道天凉好个秋”,三次阅读《爱的教育》,深化了常玉国老师对爱的理解,从而对常老师的教育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书,都成了他们的关键读物。
二是有联结实践的行动力。一本能真正影响人发展的书,一定是有用的。这里的有用,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指通过阅读,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是指通过阅读,能给人以实践的指导、技能的培养。正如书中黄福行老师在《一本摄入灵魂的书》一文中所言:“有两种书对读者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一种是触及灵魂的书,一种是传播技能的书。”无论是朱永新老师在《阅读改变人生》一文中提到的种种读物,还是李希贵老师在《与西方企业管理书的相遇》中所提的企业管理书籍,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教学类书籍,但对他们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读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并不一定只要读或者只能读教育教学类书籍;相反,教师恰恰应当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二是读了之后怎么用才是关键。两位先生所读的虽非教育类书籍,但他们把自己的阅读和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朱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脉络;从李先生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触摸到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书中其他各位老师介绍的关键读物,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实践气息。实践既是阅读的根本所在,也是阅读的生命所系。真正的关键读物,一定具有联结实践的行动力,是与读者的实践相结合的,且能对读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需要阅读,但阅读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助益是不大的。
三是有交流分享的驱动力。生命是需要交流的,一本书有没有成为你的关键读物,有没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让你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表达、想与人交流的冲动。如果没有,那这本书还算不上你的关键读物。但光有这种冲动与愿望显然是不够的,还要看你对这本书有没有真正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有没有把你的想法梳理清楚,也即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也即写成读后感或者书评。通过交流,能进一步提升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把握,能进一步打通阅读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也能更进一步地把书籍的精神内化为我们的信念和信仰,进而外化为我们的气质和行动。《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表达,都是读物与作者生命交融而流露的真性情。真正的关键读物,一定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相契。也只有这样的读物,才能对个体的生命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只有读这样的书,才能如夏昆在书中所说:“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是真正对教育教学、对学生有益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自我成长,更要引领学生的成长。这是教师职业要求使然,也是我国教育现状使然。在依然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还很难从题海中自觉抽身转向书海。所以教师除了自己要读书,要去寻找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关键读物,还肩负着引领学生阅读的重任,要努力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关键读物,尽可能早地在学生的心底也埋下一粒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华,结果。傅国涌先生在《美的相遇》一书中说:“也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四十年后,你少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某一篇文章,会在你的脑子中跳出来,或者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跳出来,那是什么?那就是一条神秘的线索。这条神秘的线索就像天罗地网一样埋在你生命的深处,待某一天它就会被拎出来。这条线索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我想,这也正是埋一粒种子在心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