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的方法》阅读摘记

(2016-07-17 11:05:32)
标签:

白马湖

春晖中学

政治精品屋

幸福的方法

分类: 悦读

《幸福的方法》阅读摘记

 http://s14/bmiddle/001HVCYSzy73jMQkZDT7d&690


(美)泰勒·本-沙哈尔 

汪冰  刘骏杰  

中信出版社20131月第1

王国芳 摘录

第一篇  什么是幸福

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要记得,“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P9

 

第一种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

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虽然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依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

第四种汉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P15-17

 

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P19-20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P20

 

“虚无主义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了为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了为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P23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P26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P26

 

我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与“幸福感悟型”相连: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而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P32

 

如果要幸福,我们就必须体验积极的情绪或情感,因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P34

 

幸福不只是快感,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证实自己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而不只是主观感受而已。(P36

 

如果没有更高的目的、使命感或理想,我们就无法发挥全部的潜能去追求幸福。……理想主义的真谛在于用一个更高的目标去指引生命。……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并赋予我们的生命意义——生命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P38

 

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的:“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能够发挥出我们真正的潜力。”(P41

 

增强幸福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同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P43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声望或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P50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别墅),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P52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终极财富”上就赢利了。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P55

 

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例如情感大萧条)。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多,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会逐渐走向幸福的“大萧条”。就在科学和技术大迈进的同时,我们在情感和情绪方面却在不断倒退。(P55

 

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盲目地踏上任何旅途,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没错,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条路的终点。(P66-67

 

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P67

 

在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让时间发光。(P73

 

第二篇  幸福无处不在

塞缪尔·斯迈尔斯:“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未来的不幸,再无奋斗之心。”(P85-86

 

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对孩子)通常的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事实上,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迎接挑战。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必须抑制那种自然反应,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应对各种困境,茁壮成长。(P86

 

当我们对幸福的看法很刻板(即当我们把努力和挣扎排除在幸福感的来源之外)时,其实忽略了一些获得幸福的最大可能性。在学校和工作中,我们忽略了获得幸福的机会;在学校和工作之外,我们又拼命地消灭所有的挑战和困难。结果导致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幸福真是遥不可及。(P89

 

至于我们能否在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所推动。(P95

 

下决心在工作中做出改变,或是寻找新工作可能会让人恐惧,但是如果一份工作在糊口之外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幸福感,就确实需要有所改变。(P96-97

 

心理学家埃米尔·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P97-98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P99

 

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P102-103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对那些可以获得快乐和意义的机会视而不见。潜在的幸福如果没被注意到(如果我们只关注其他的东西),我们就将失去它的危险。(P103

 

第三篇  幸福像花儿一样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做“幸福催化剂”。(P129

 

最终,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却都是来自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P148

 

要想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简化生活是一个最佳的方法。这代表“捍卫”我们的时间,学会说“不”(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代表对生活进行排序,并且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其他一些琐碎的事。幸运的是,做得少并不代表做得不好。(P153

 

即使是世上最好吃的美食(比如说巧克力、千层饼或是汉堡),在狼吞虎咽的情况下也无法尝到其中的美味。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再怎么“好吃”,如果我们吃得太快或是太多,东西就会变味了。……若要成为生活的鉴赏家,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也是需要时间的。(P154

 

对幸福的理解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才能使我快乐?”其重点是找出一个中心:“什么对我有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幸福就是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并且发掘我们在学校里、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想要做的事。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们获得终极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了。(P159

 

结语

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P1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