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融合师生共成长——春晖中学政治学科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22 13:27:23)
标签:
白马湖春晖中学教学研究团队建设 |
分类: 话研 |
说明:
教研相融合
——春晖中学政治学科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春晖中学
2013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培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博主注:2016年初省教研室已发文,我校被正式确定为省普通高中首批学科基地)。这既是对我校政治学科组实施学科建设成效的肯定,也为我校政治学科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2013年以来,我校政治组的朱丽萍老师和梁淑敏老师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的殊荣,笔者也有幸被评为浙江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我校政治学科组建设可谓结出了绚丽的花朵。现就我校政治学科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谈些想法,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科学规划,明确学科组建设的方向
围绕学科组建设的目标,我们又规划了学科队伍建设、学科质量建设、学科资源建设、学科教研建设的实施策略和推进路径。如学科队伍建设,在制定第三个三年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已经形成了三条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①] :“抓住‘上课—观课—研课’三环节,造就‘课堂型’名师”,“抓住‘做题—析题—命题’三环节,造就‘考试型’名师”和“抓住‘阅读—实践—写作’三环节,造就‘研究型’名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在制定并实施政治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又补充了第四条:“抓住‘开发—开设—完善’三环节,造就‘课程型’名师”。这些具体而可操作的路径规划,是学科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可靠保证。
二、做精常规,突出学科组建设的重点
在有些老师看来,学科组建设是个“高大上”的概念,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学科建设必须强调创新,以为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学科组建设。其实,从教育的视角看,学科组建设虽然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守旧”:把常规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做精致。教育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往往不是创新不够,而是常规落实不到位。学科组建设的目标再高,路径再好,也必须通过各项常规工作的开展来加以落实。因此,我们在学科组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了做精常规这一重点。
听评课是学校里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了,但我们自2005年开始开展专业化课堂教学讨论活动以来,坚持把这一活动与教师的上课和研课结合起来,作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成为“课堂型”名师的有效载体,活动的效果是一般的听评课所不能及的;析题和命题也是教师的一项日常工作,但我们以课时练习的校本化、系列化和精品化为抓手,统一要求、分工编写、滚动使用,坚持边使用边修改原则,使我校的课时练习质量不断优化、针对性越来越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使教师的命题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写教学反思,也是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在推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把这一要求与课堂专业化讨论相结合,要求每次课堂专业化讨论后开课者、听课者都写教学反思,长短不论,但须是自己的真实感悟,长期积累便成了学科组和教师个人的一笔巨大财富;深化课改以来,课程开发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开发成了教师的一项常规任务,我们在学科组建设过程中以此为契机,要求和指导教师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补充,使课程不断地走向完善,同时也使自己的专业积累不断丰厚,使自己的课程开发、开设能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一名既能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又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专多能型教师。
其实,各学科组所进行的日常工作并无多少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待工作的态度上。面对同样的工作,以应付的态度去完成,还是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进行,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学科组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开辟什么新天地,而在于把一项一项的日常工作做好、做精。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保障:近几年来,我校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高位稳定,无论高考还是学(会)考成绩,均居于绍兴市领先水平;我组开发开设的11门选修课程,更是在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学科组建设也当如此。
三、注重积累,抓住学科组建设的关键
学科组建设,关系着学科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在推进政治学科组建设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学科组建设成败得失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用心做了多少工作,这些工作使学科组积累了多少经验和教训、积累了多少资源和资料、积累了多少底蕴和文化。
首先要注重学科组整体的积累。我们政治学科组在每次专业化课堂教学讨论活动之后,都会把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其他听课教师的讨论发言材料进行汇总。这些材料已成为我组一笔极其宝贵的智力财富,在学科组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和2014两年中,全组共发表了各类教育教学文章60余篇,将近人均6篇;2013年以来,我们组完成了省级课题研究1项、绍兴市级课题研究5项、上虞区级课题研究3项,其中研究成果获得绍兴市一等奖1项、绍兴市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这些教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科组近几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学科组的建设而言,这正是积累的重要性所在。
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组成员个体的积累。其实,学科组的积累,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学科组老师个体的积累的。因此,学科组建设中要强化教师的积累意识。李政涛说:“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②]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都是平时点滴积累的结果;任何工作的进展或者突破,也是平时日积月累的回报。如我组选修课程《春晖文化十八讲》的开发,便是年轻的陈燕奇老师长期积累的结果:该课程最早开发于2010年,当时考虑职业技能类课程的需要,定名为《春晖校园导游务实》,后改为《春晖文化解读与开发》,2013年正式定名为《春晖文化十八讲》,并成功入选绍兴市第三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目录。我组的许伯祥老师,积累了大量学生德育工作方面的案例和反思,最后集结成《春泥:我的班主任工作琐记》一书,于2014年正式出版。再如我们政治学科组11位老师中,到目前为止已有王国芳、阮畅畅、刘帅、陈燕奇、程波、朱丽萍、梁淑敏、马立飞等8位老师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用于记录日常工作中的所做、所思、所看、所感。
雅斯贝尔斯认为:“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③]从某种意义讲,成长就是积累。不注重积累,就是不注重自己的历史;没有积累,便没有未来。个体的成长如此,学科组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只有注重积累,一个学科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才可能积淀成自己的底气,而这才是一个学科组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四、教研一体,破解学科组建设的难点
教研建设是学科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学科组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但这又恰恰是很多学科组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现实难题。这既有观念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科组和学科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教研在学科组建设中的作用;也有能力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科组和学科教师虽看到了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却不知教研建设从何做起。我们在推进学科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教研一体为基本策略,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点,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研一体,从内容上要追求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做研究和通过研究促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教师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和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自己日常工作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我们学科组所进行的各种研究,无论是零散的日常研究,还是系统的课题研究,都坚持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如我组实施的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中学政治组学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就是立足我组的学科建设实践开展的课题研究,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又更好地推动了我组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组进行的省“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重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则是立足学科教学中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而进行的探索,坚持了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教研一体的研究,才是接地气的研究,才是有实效的研究。
教研一体,从效果上要追求问题解决与教师成长的有机统一。我们始终认为,学科教研建设要坚持“立功”与“立人”的有机统一[④] 。所谓“立功”,最主要的是指通过教师的研究,使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改进。教师的教研如果脱离了这一点,无疑就是有研无教的“假研究”,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所谓“立人”,就是指通过研究,教师收获了多少研究成果、得到了多少成长。如果教师的研究脱离了这一点,研究纯粹就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真正有效的教研,应该是“立功”与“立人”的统一,让教师在研究中解决现实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教研作支撑的学科组建设,是走不远的。但把教和研相割裂的观点,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有教研一体,才是破解学科组建设难点的根本所在。
随着我校政治学科组建设的推进,“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正不断转化为实践,“教研相融合,师生共成长”的学科组特色日益凸现。
2015.11.21初稿,2015.11.2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