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美好模样——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标签:
春晖中学白马湖静悄悄的革命 |
分类: 悦读 |
课堂的美好模样
——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浙江省春晖中学
http://s8/mw690/001HVCYSgy6VFWJdn27c7&690
(本文刊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第9期。感谢博览)
十五年的求学生活,十九年的教书生涯,我与课堂亲密接触的年头已不算短。但说实在的,我并未真正从心底里打量过课堂的模样。最近读了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课堂的美好模样才在我的头脑中慢慢生长起来。
我想,美好的课堂是否应该是这样的——
美好的课堂,教室要成为独特的“风景”。说到课堂,我们会想到教室。但教室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而课堂才是这个空间中的“文化”内核,是使这个空间变得无限美好的“风景”。“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佐藤学教授在书中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着教室的风景,渲染着课堂的美好。同时他又不忘以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课堂岂能相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不同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差异是课堂的生命之源,特色是课堂的魅力所在。由此审视当下红遍大江南北的种种所谓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竟可以采用划一的模式,这样的课堂,也许可以创造所谓的“神奇”,或者“高效”,但我想,它们永远也不可能美好。
美好的课堂,教师要看得见学生。也许不会有老师承认,自己在课堂中看不见学生。但事实上,“目中无人”的教学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以“同学们”作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当我们面对“同学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将学生“符号化”和“群体化”了。那些在教室里听我们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的学生,在我们眼里极有可能已抽象为或者虚成为一个个“符号”,而非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张三”、“李四”。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醒我们:“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他认为,“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即使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也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我想,他的意思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面对群体讲话时把一句话用N种方式来讲,而只是强调在面向群体讲话的时候,心理也要装着一个一个具体的学生。课堂的美好,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更在于情感的交流。因此,倾听是佐藤学教授在书中非常强调的一个关键词,他认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教师眼中看得见一个个各有特点的学生、心中装得下一个个各有个性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才有可能发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更加美好。也许,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原因所在吧。
美好的课堂,要让学习回归学习的本质。说实在的,自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特别是中学的课堂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人人喊打的机械训练依然大有市场,个个反对的知识灌输仍然大行其道。因为,到目前为止,这还是对付高考的有效“武器”。只是,这样的课堂,显然不够美好。这样的课堂,学习已经异化并背离其本质。美好课堂呼唤学习的回归。佐藤学教授在书中的两处阐述颇能给人以启发。一处是他提出的“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我的理解,此处佐藤学先生是从人的关系层面来界定学习的本质的,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教师介入,二是学生自立,三是合作进行。但观照我们目前的课堂,除了教师的强势之外,学生自立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合作也最多在形式上有所表现。这势必从根本上影响佐藤学教授认为的在教室里所应该构筑的关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他在书中还有一处精彩的论述是这样的:“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佐藤学教授从动态的角度把学习界定为“接触与对话”,包括与自己的接触与对话。正是通过这种接触与对话,学生才不断得以成长与发展。因此,他认为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这让我想起了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话:“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还有什么能比让学生精神受到震撼更美好的课堂呢?回到现实,我们不妨以此来审视似乎正风生水起、各类媒体炒得热火朝天的“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等,是否足够美好?
美好的课堂,要让教师也能获得成长。我们关注课堂,因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也需要成长和发展。佐藤学教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强调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学习:“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当然,如同学生的学习是“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一样,他认为教师需要构建起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们要“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不断从课堂汲取成长的养料。他对那些不愿上公开课的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他的这些观点,无论对教师的成长还是教学的改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教师确实有必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式”,追求“服务学生、成就自己”的“喜剧式”。不能让学生很好成长的课堂固然不是美好的,但一味强调学生成长却忽视教师发展的课堂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只有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课堂才会令人无限向往。
正如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教师心中也可能蕴藏着一万个课堂。但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美好?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佐藤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