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例之教学反思: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2014-10-15 20:38:26)
标签:
政治精品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
分类: 谈教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例之教学反思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浙江省春晖中学王国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切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形式而言就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性。”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呢?本人在执教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以后,略有感悟,现写出来,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情景创设,引领学生自主发现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组织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教学情景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具体对象;教学情景是联结知识和生活的桥梁,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供案例和载体。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情景内容、情景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以能让学生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获取教学的信息,而忽视情景和学生的关系,特别是忽视情景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方面的特定功能。
笔者在本课教学中,以太空授课直播我校的视频导入新课、分析了文化传播的含义之后,创设了“寻觅校园中文化传播的‘踪影’,说明这些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我们身边的”这一活动情景,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信息,但学生们却找到了食堂里卖的兰州拉面、汉堡、寿司,想到了学校创建初期的老教学楼“仰山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谈到了学校聘请的外教带来的外国文化,等等。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更在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化和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道理。
其实,本课中笔者所设计的其他几个教学环节,无论是学校展示方案的制定,还是对国际部学生错误认识的劝导,都能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审视,发现一些平时不曾注意的问题。而关注生活,发现生活,这或许正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起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在引领学生的自主发现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活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展示
课堂教学要追求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学生活动的组织就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更多关注学生活动“如何组织”这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较少思考组织学生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价值层面的问题。
笔者在设计“制定学校展示方案”这个活动的时候,就设想了三个层面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制定展示方案认识到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从而完成关于传媒的相关知识的教学,这是最基本的意图;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来更好地了解学校;三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深度参与教学、充分展示自己。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个设计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知识层面的目标,更让学生完成了两个“展示”:一是展示了学校的魅力,二是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代表每个小组发言的同学,都从选定的角度把学校最好的一面呈现了出来,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平常的教育中,我们空洞地对学生说要爱学校,效果肯定是有限的;由学校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说学校如何如何好,学生们可能也不一定会心悦诚服;现在由同学们自己经过讨论说出来,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这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一定还有同学介绍完毕后响起的阵阵掌声,这是我们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自己对自己的表扬。
因此,学生活动的组织,不仅承载着知识教学的功能,更应承担起引领学生自主展示的责任,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展示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出我们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彩,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体验美好、享受成功、主动发展。
三、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自主思辨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说,有什么样的课堂提问,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和教学的方向,关乎着把学生引向何方。因此,问题需要精心设计。那种只把问题当作绳子来“牵引”学生、要求学生被动作答的课堂提问,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培养不出学生的独立性。
笔者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有人说,大众传媒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校教育终将为空中教室所取代。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一问,就是给学生以思考辨析的较大空间,而非简单的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其实,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回答”,而是“发现”——发现问题:一是大众传媒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没有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学校教育是否终将为空中教室所取代?笔者在环节四中设计的“有同学认为,我就读于国际部,将来是要到国外去读大学的,国内课程就没有必要认真学习了。请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劝劝这位同学,帮助他转变不正确的认识”这一活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不能发现问题的人,是谈不上自主发展的。课堂提问的价值,不仅在于组织教学,更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设计的关键,不仅在于问题的答案,更在于问题本身的思辨性。能引领学生自主思辨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四、角色定位,引领学生自主教育
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我们教师又该干些什么呢?“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使之自我塑造,自我形成”,这是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给出的答案,他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人的自我完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教育”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即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形成、自我完善。
笔者设计的“有同学认为,我就读于国际部,将来是要到国外去读大学的,国内课程就没有必要认真学习了。请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劝劝这位同学,帮助他转变不正确的认识”这一活动,从教学的直接目的看,是要让学生认识既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但从教育层面说,其中又蕴含着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这一目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外语学习和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同学并不鲜见,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效果并不理想,而活动中要学生劝导同学“转变不正确的认识”,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劝导自己呢?当然,环节二中设计的请学生制定学校展示方案,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引领。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才能发挥和显现其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必须始终关注和关照学生这一课堂的主人,致力于引领学生的自主教育,助力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