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我的七个“最”
王国芳
如风般轻轻飘过、似水般悄悄流过的三百六十多个日夜,除了带走我许多宝贵的头发外,也给我留下些许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乐,有心灵的感动和感悟,当然也难免有困惑和纠结。踩在龙的尾巴上细细梳理,为即将告别的2012年作些记录,姑且名之:2012年的七个“最”。
一、最得意的选择:旧博新开张
人生就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人生。2012年的众多选择中,自以为颇为正确的便是重新开始了玩博,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我的“博”路历程》。在博文中我具体地记录了自己的玩博历程,其中最为得意的就是果断放弃了在网易新开的博客“政治精品屋”,转而重新打理自己原来在新浪注册的博客“红树青山白马湖”并改名成“政治精品屋”。“政治精品屋”虽不像有些名博有海量的点击率、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但我却在其上记录点滴的想法并能在点滴的记录中感悟着快乐,通过博客认识和结交天南海北的同仁并在交流探讨中收获着喜悦。因此,政治精品屋的旧博新开,算得上我在2012年中最可得意的选择了。
二、最敬佩的同仁:一老携一少
都说做政治教师难,但在现实中做出优异成绩、令人敬佩的政治名师其实并不少。但在2012年中,要说最令我敬佩的政治教师同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一老一小两位同仁来。先说老的,是担任过上海市长宁区政治教研员且担任过上海市高三政治中心组组长12年之久的李炳钟老师。李老已七十有六,但仍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干得很有劲,很有味”,今年11月份的时候,还带领上海市长宁区思想政治课研究中心的老师远赴我校交流研讨。在政治学科普遍不是很受重视的情况下,像李老这样把政治学科教育当作事业在做的老师可能并不是很多了。李老的工作干劲和追求,对我们广大政治教师无疑是一种鞭策,但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把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的力量和信心。再说少的,是尚在西南大学就读的大四学生孟凡明。小孟老师虽身处大学,但却怀揣理想与责任,立志“做一个无愧与学生、无愧与良心的教师”,既读圣贤书,更闻窗外事,主动接触现实,自觉思考教育教学,写下博文200余篇,其中“教育杂谈”系列博文已近20篇,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也已达20来篇。作为一位未来的政治教师,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其事业的前途自是不须我们去“量”的。他不仅是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楷模,更令我们年轻或年长的在职教师汗颜。特别推荐小孟老师的博客:“西南大学孟凡明”。我想,有李老这样的前辈,有小孟这样的后生,难道不是我们政治教师的幸事、政治教育的希望吗?
三、最顺带的收获:报纸开专栏
老天是很公平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在2012年中,我有一份收获,得来是颇为轻松的,我把其称之为最“顺带”的收获:在《当代中学生报》中开了一个“王老师品典故”的专栏。这个专栏为什么说是“顺带”的呢?因为寓言典故其实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内容,我在2003年前后就编写了一份教学素材《寓言典故选编》,现在很多网站和博客都有这份资料,近年来我又在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所以和《当代中学生报》编辑熊老师谈到相关话题时,这个专栏就应运而生了,我所做的工作,无非是从以前整理的材料中选择部分内容,再作相应修改和完善就成了。因此,在我看来,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最顺带的收获”了,还名利双收呢。但这个最“顺带”的收获也有美中不足,这里暂且按下不表了。
四、最开心的短信:国内评一流
短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了。一个人一年当中要收、发多少条短信,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统计,但想来是个不小的数字。在发(收)了删、删了发(收)的忙得不亦乐乎的短信中,有很多是能够给人带来开心的。2012年的短信中,中政参的康社的一条短信,可算是最令人开心的了:“王老师:好!我们的书稿已审回,评价很高:‘国内一流’。12月底排版,3月份出版,4月上市,特告。------”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短信中的书稿应该是去年(2011年)暑假前后参与编写的《教育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政治分册)》一书,属陕西师大教师教育课题成果,用途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和专业教师培训教材,要求“按著的标准提供书稿,而非编的标准”。参与编写的过程中,着实花了不少心思,但后来一直没有消息,还以为要不了了之,结果却来了个“国内一流”,着实令人开心。也请有兴趣的老师能对此书多加关注,我的感觉,此书对一线教师做教科研还是蛮实用的。
五、最自珍的感悟:积累与成长
在与网友的交流中,经常听到有同仁说,写了文章,投了很多,但总是未被刊用,很是气馁。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我觉得气馁倒真的没有必要。于是每碰到此种情况,我总要“自以为是”地给网友作一番“思想工作”。这种工作做多,自己慢慢地也有了一些感悟,敝帚自珍,记录于下以备忘:作为一线老师,写一些东西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不宜把发表作为终极目的。如果把发表作为终极目的,那将会很累,屡投不中,气馁自难以避免。换个角度,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一种积累,而把发表作为副产品,那就会比较轻松一些。而写作其实真的是我们教师增加自我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今天写一篇东西,不论长短,也不论好坏,只要是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做法的记录,那这篇东西就可能成为我们自己思想滋生、思维发散的基点,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带着这篇东西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那这篇东西定会随着我们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地生长、发育,而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具有内涵、越来越散发出吸引力。当然,这篇东西离最后的发表也就越来越近了,而且极有可能发表的不是一篇,而是一串。
六、最困惑的问题:研技与究道
96年工作至今,也有十六个年头了,长长短短、好好坏坏的文章发表了不少,可能也会赢得一些同行的羡慕。有时对自己写过的一些东西也会有一些反思,特别是这两年也偶尔读了一、两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或者说所作的研究越来越感觉到困惑:感觉自己所作的所谓的研究,其实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技”的层面,所写的文章,关注的都是课怎么上、题怎么解、怎么备考复习、怎么命题、怎么写文章之类的技术性的操作性的问题。至于“技”背后的“道”的问题,诸如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思想层面的问题,基本没有触及。这可能也是受中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理论水平所限制的。如何从研“技”更多地向究“道”转变,这是最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但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七、最纠结的事情:事业与事务
经常听人说,要把教书当作一种事业,而不能仅仅视之为职业。我很赞同,也这样努力着。但人生诸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有一颗“干一番宏伟事业的心”,却长于一个陷于忙于应付层出不穷的事务的身上,很多时候除了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外,还能做什么?事业与事务,如果是合而为一的,那应该是很美妙的境界;但若是两者不能合一,那可能就会成为最令人纠结的事了。有人把事业当事务看,也有人把事务当事业干,但于我而言,两者都是难事。所以,只能纠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