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考试”折射了什么?
浙江省春晖中学 王国芳
http://s7/mw690/5d4bd11et01dcf851fed6&690
日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四黄中学在操场上进行的一场期中考试,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当然,更多地是对四黄中学的质疑甚至批判。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了诸多媒体上专家学者对此的高论,忍不住要为四黄中学说几句话,同时也想说说这场“操场上的考试”其实还折射出了很多问题。
操场上的考试,到底该如何看?我觉得关键不在于考场设在哪里,而在于我们把操场上的考试看成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我们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则把考试场在操场也未尚不可。如果一所学校能把考试做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仪式,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把考试从教室搬到操场,也不失为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也许,若干年后,四黄中学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淡忘了,但在操场上考试的情景却深深地铭记在他们的脑海中,难道这不是学校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吗?正如四黄中学校长谈宇国所称的,操场上的考试是学校的传统,从2001年开始至今,有10多年了。这正四黄中学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弥足珍贵的传统、一种值得坚持和弘扬的学校文化,值得我们研讨,但不应该受到非难。
很多对四黄中学这一做法的质疑甚至非难,其实是错误地把考试看成了目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也折射出了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首先,四黄中学这场“操场上的考试”,折射出了某些媒体和媒体人的无理和无知。他们的做法是先给四黄中学的这一举措戴上一顶“大帽”,给自己做了一个稻草人为对手,然后以这顶大帽(即稻草人)为目标进行攻击和批判。新华网上的《新华网评:操场上能建起什么样的“诚信”考场?》就属此类:先把操场上的考试定性为“诚信”考场,然后从“诚信是相互的”谈到“诚信意识”再到“人生信仰”,从“学生独立人格”到“人格平等”,总而言之要说明,四黄中学这样做是不能建立起“诚信”考场的,是“教育者的黔驴技穷”的表现。真是可怜了四黄中学,他们可能压根儿没想到这场考试对“诚信”教育具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呢?他们本来只是想学生考出自己的成绩,只是想办法让学生在考试中不要作弊、不能偷看,也许,他们心目中的“诚信教育”大概也就如此朴素而已。
其次,这场“操场上的考试”,折射出了某些专家的空谈。专家因其权威,其观点往往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碰上诸如“操场上的考试”之类的事件时,媒体往往喜欢搬出专家来为自己壮大声势。但不幸的是有些专家却喜欢不假思索地作些空谈甚至乱谈。以中国网《学校提倡“诚信考试”将考场搬操场专家称意义不大》为例。文中所搬出的专家观点之一是:“至于学生们的‘诚信’,不会因为在操场上多考几次试就能建立起来。”——学校本就没这个想法,专家的观点不是空谈是什么?专家观点之二:“操场比教室大,对监考老师来说,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而且考生之间相隔很远,难以相互抄袭,确实像校长说的那样,能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问题是,假如今后考试时间恰好碰到了刮风下雨或是严寒酷暑,当操场不能当考场用时,用什么办法才能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期中考试的成绩对学校并没有重要到如此地步。学校是希望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学校主要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个成绩,更希望的是断了个别学生作弊、偷看的念头,不再把希望寄托在考试时的“不劳而获”上,从而引导学生平时扎扎实实地学习,把成绩和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专家却在大谈“假如今后考试时间恰好碰到了刮风下雨或是严寒酷暑,当操场不能当考场用时”
时怎样才能“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已经不是空谈而是有失专家身份的乱谈了。
第三,这场考试还折射出了我们很多人在教育观上的偏差。很多人质疑四黄中学的这一做法的理由是天气太冷,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百讯网上《武汉“操场考试”考的是诚信还是身体?》一文表达的颇为感人:“暂且不论这些中学生是如何在寒风中完成这场考试的,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人在寒风中静静的坐上两个小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和心理感受?那么,更何况这些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中学生呢?”学生的身体健康当然是最重要的,确实来不得半点疏忽。但我们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是怎么做的?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孩子们短衣短裤甚至赤脚,穿得就像过夏天一样。日本的孩子能“短衣短裤甚至赤脚”接受“冬季耐寒训练”,难道我们的学生在操场上吹点风、受点冷就经不住了吗?更何况四黄中学的这场考试还是充分考虑了气温因素的——“因上午课间操时太阳比较大,室外比较暖和,就临时决定下午在操场进行”。爱孩子并不是说不让孩子吃一点苦。这场考试风波从某个方面,也确实反映出了我们社会上不少人在孩子的教育观上存在着偏差,而这远比“操场上的考试”本身更值得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