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章背后的故事(6):突出重围

(2012-06-04 18:21:57)
标签:

政治精品屋

教育随笔

教学研究

教师成长

随笔

校园

分类: 随笔

文章背后的故事(6):突出重围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王国芳

    写文章难,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写文章难,难不在写,难在发表。

    政治学科的专业期刊目前只有三本:一本是北京师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本是陕西师大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还有一本是华东师大的《思想政治课研究》。但全国的政治教师到底有多少?我没有看到过相关统计数据,但应该是个天文数字吧。据说,中学政治教学类专业杂志的稿件录用率是4%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一位作者须投25篇稿件,才能得以发表1篇。综合类的杂志,录用的机率可能更小。

    僧多粥少,发文章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的四个不协调》和《新课程理念下文综命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两篇文章的来由,或许对我们写文章如何“突出重围”会有一些帮助或者启发。

    2003年高考之后,随之而来的照例是对高考试卷的评价浪潮。2003年的高考文综试卷,是一份颇能令人眼前一亮的好试卷,引来如潮好评。我也已养成了对每年的高考试题作一番品头论足的习惯,这份文综试卷自然也不例外。但写什么好呢?既然大家都说好,如果我也说好,能说得过他们吗?我想,再好的试卷,也是人命制出来的,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更何况试卷评价有时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于是,我转变思路,去寻找这份试卷中值得改进的地方。结果还真到找了,而且一找就找了四个,于是就写成了《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的四个不协调》一文,后来发表在《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8期上。与此相异的是,2005年高考之后,对文综试卷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可谓是引来“骂”声一片。我也投身到“骂战”的队伍中吗?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怎么能保证“骂”得过别人呢?于是我想,那么一帮专家,花了那么长一段时间,就出了那么几个题目,即使再不好的题目,也肯定有其“奥妙”在里头。于是,在别人都在愤世嫉俗地骂试卷的时候,我却在品味这份试卷的“奥妙”和亮点,《新课程理念下文综命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一文就这样诞生了,最后发表在《教学月刊》2005年第8期上。

    这两篇文章能得以顺利发表,是因为这两篇文章一定写得比别人好吗?我想情况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能突出众多稿件的重围,进入编辑老师的法眼,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我看到了别的老师所没有注意的问题。我深信,人的能力虽有高低大小之别,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作为投稿者,有时我们也要善于站在编辑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编辑老师看到一个稿件是说试卷怎样怎样好,再看一个还是说试卷怎样怎样好,看多了,自然也看烦了;突然看到一篇稿件说这份试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也有些道理,令人耳目一新,录用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了。

    很多时候,我们投出去的稿件没有收获,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运气不好。即使有的时候,你看到杂志上的某篇文章跟你写的差不多,甚至质量可能还是你好一点,但杂志没用你的而用了他的文章,也不是编辑老师对你不公平。说实在的,每个杂志、每个编辑都会有一些熟悉的老作者,同样两篇文章,哪怕还是你这篇稍微好一点,但你是新作者,而另一位是老作者,编辑在选择时,极有可能是选他而非选你的这篇文章。为何?选老作者的文章保险啊,他熟悉作者,至少能够保证文章是“原创”的而非“抄袭”的;相对而言,若是选新作者,因为不了解,可能就会面临风险。因此,我们的文章,如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是人云亦云,要想有所突破,谈何容易。

    我想到了曾有一位网友在QQ里问我:“现在写文章比较热门的话题是什么?”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说:“考试研究,你说热还是不热?课堂教学,热还是不热?没有独到的见解,都是旧的;但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就都是新的了。”其实,中学教学研究里边无所谓热不热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写文章,要想从万千作者的千万文章的重重包围中成功突围、脱颖而出,我想,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用我们的感情去品味,用我们的勤奋去积累。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