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章背后的故事(1):感悟“做文章”:

(2012-05-11 11:02:39)
标签:

政治精品屋

文章

故事

教研

教育

分类: 随笔

博主按:    

    我想,把自己写过的一些文章的“由来”写出来,可能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其实,每一篇文章背后,都应该有一个故事。这儿,我以“文章背后的故事”为题,逐一道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背后的故事(1):感悟“做文章”

王国芳

    说惯了写文章,听惯了写文章,也习惯了写文章。但我这里想说的是“做文章”。文章应该是“做”出来的。

    我对做文章的认识,最初来源于一位数学教师。大约是2003年前后,在调整办公室时,学校把我“填空”到了数学办公室。当时,我们小学科的老师都是做“填空题”的,哪里有空位置,就在那里给我们安插一位老师。就在这个办公室里,当时一位带学科竞赛的数学老师,经常是上完了竞赛辅导课之后,把自己的备课本扔给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说:“你帮我把这个打出来。”于是年青教师就把竞赛辅导教案打出来了。然后,这位数学老师再把年轻教师打出来的内容略作修饰,按上个题目,便成了一篇论文,寄出去了。过一段时间,用稿通知或者样刊就寄过来了,一篇文章就这样发表了。当时,我就想,数学老师写文章真是简单啊!只要把上过的教案整理出来,就变成了文章。那个时候,我除了羡慕,其实已经不自觉地把“做”和“文章”结合起来了。或许,这就是我对“做文章”的最初认识。

    当然,我有意识地把“做”和“文章”结合起来,就需要提到《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一文了。记得那是2007年,时任《求学》杂志编辑的林炜明老师约我写一篇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文章。写什么好呢?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我决定写一写如何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文章。因为我在每届高三的一轮复习中都非常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历年的备考实践也证明,这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确实非常有效。于是,我就把自己的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梳理了一遍,把课件中所整理的各类知识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选择了五个典型案例,以这些案例为范例,抽象出了知识体系构建的五种基本模式,写成了《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一文。我想,若没有平时高考复习中精心构建的各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和素材,我也不会产生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这篇文章的产生了。因此,这篇发表于《求学》杂志2008年第2期上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更为确切。

    我曾在《谈谈中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一文中对“做研究”进行过解读:研究的对象是“做”——对自己的“做”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在于“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做”——通过研究让自己“做”得更好。我想,做文章中的“做”,是否也可作此解读?

    做文章,现已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在某一件事情上打主意或花功夫。其实,做文章的原意应同于写文章。但在表述上,我以为“做文章”远比“写文章”来得丰富、深刻。“写文章”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描述,而“做文章”则能反映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写文章”侧重于反映结果,即把文章“写”出来即可,而“做文章”则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写文章”可以是与行动相脱节的、海阔天空的胡编乱造,而“做文章”一定是与行动紧密相联、脚踏实地的深思熟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虽是写出来的精彩,但更是做出来的美丽。天下文章千千万,奥妙皆在一“做”字。用心做,才能文章天成;用心写,才能妙手得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