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018-05-07 11:33:08)
标签: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朱子童蒙须知

分类: 解读《弟子规》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注释】信:的确,确实。如古文中常见的“信哉”“信然”。要:重要。
       【解读】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确实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朱熹说:“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眼就看不仔细。心与眼不集中,就只是胡读、白读一气,绝对记不住。即便当时记住了,也记不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一到,眼和口岂能不到?”
       (《朱子童蒙须知•读书写文字第四》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漫:胡乱。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浪:白白地。如“浪费”。急:要紧。如“急事”。)
      朱熹在讲读书方法时,还说:“读书时要身体坐直正对书籍,看字不要着急,要看仔细分明。读它,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默记。书只要读的遍数多,自然上口,时间再久也忘不掉。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是一本书读熟了,不用人解说,自己就明白意思了。”
      (《朱子童蒙须知•读书写文字第四》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详缓:和缓。暗记:默记。如“暗记于心”。)
      中国人读书注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所以读书也叫念书。
      念书虽说口在念书,但眼到口才能到(盲文除外),所以眼和口是一致的。但眼到心不一定到,心不在眼(焉)的时候多着呢。念书如果心不在眼(焉),只是单纯地念书而已。混念一气,且念且忘,念完忘完,一篇文章念完就跟风吹过一样,什么都没留下。如此怎能把书读进生命里,读进血液里?——念也白念,净瞎耽误工夫。与其把时间花在白念书上,还不如放开自我,痛痛快快出去玩呢!
      不少人读书都有这种感觉,如果哪天心烦意乱,心事重重,兴奋过度,那是读不了书的,因为心思无法集中,书拿着也是白拿,干脆就放下了;但很多人却治不了自己读书跑神的问题,成习惯了。
      不少人不读书不跑神,一读书就跑神,书没丢下,但心思不在了。书在手里读着读着就心神不宁了,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吃点喝点,趴桌上迷糊会儿,手头任何文具都能当玩具玩会儿,……不读书没事,一读书事就来了。一位母亲对我抱怨其学习不好的孩子,说没见过孩子专心致志看过书,不看书没事,一看书咋那么多事?不是吃就是喝,再不然就是东屋窜西屋找东西,即便是坐在那里不动,明显心也不在学习上。
       读书“三到”最要紧的“心到”,不仅是读书不跑神问题,也是边读边思考,脑子要不停转的问题。《三字经》在讲怎样读书时说“口而诵,心而惟”,意思是“朗读过程中要用心思考”,“惟”是“思考”之意。(如“思惟”,也作“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信皆要”的“信”是“确实,的确”之意,“信皆要”是“三到”的“每一到”确实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而不是某些人望文生义理解的“信”是“信心”,“信皆要”是“信心特别重要”,这岂不成了读书有“四到”?——如果读书有“四到”,还不如加一个“手到”。很多善于读书的人有个优点,勤用手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甚或还有一种“抄读”的读书方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抄一遍,古今很多有成就的文人学者都有抄书的习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所谓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也叫朗读(不出声叫默读)。——古人把抑扬顿挫出声的朗读方式叫“诵”“讽”,还有一种或许出声或许不出声,着意领会书内容的阅读方式叫做“籀”(音“宙”)——这可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看书”。
      朗读的好处:
       一、字。朗读,需要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那些不认识的字,认识读不准的字就会卡住,很难“糊”过去,跳过去,从而逼着自己查字典或请教他人“认字”,这也就是通关过卡的过程,也就是一口一口吃饭,细嚼慢咽的过程。
       朗读的好处,就像认人。名字喊多了,自然就认识了,省得看着面熟,就是叫不上名字,或是叫错名字。有些字你不读出声来,错都没人知道,比如上中学时,一个同学站起来朗读课文,读到“倔强”二字,读成了“屈墙”二音,老师笑着伸出两个手指:“两个字读错了一双”。——教室里读错字不丢人,毕竟是学生;若长大当了领导坐台上讲话读错字就丢人了!从小到大语文老师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善于读书者,就是在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字的认知疏漏之处,查字典,求字意;而且汉字一字多义者很多,经常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地眼看口读,自然明白不同的字里行间,字的不同含义。
       经常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书,这个字经常出现在哪里,常与哪些字词搭配,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旦它出现的不是地方,就会看着很别扭。比如某小区黑板上写着“不要谁地仍东西”,一看就知道是不读书的人写的。汉字同音字很多,养成一字不落读书的好习惯,看惯了字出现的地方,就会避免胡乱使用音同字不同的字,让人笑话。
      字读多了见多了,不过跟人打交道一样。初识陌生,相处久了,就越来越熟悉,或曰看透了。而且一个一个字就跟一个一个人一样鲜活,有特点,有脾性。有的字一字多义,就像有的人一样身怀各种本领;有的字就像跟屁虫一样好跟在句尾;有的字是实词,有实在意义,能独当一面;有的字是虚词,光玩虚的,没有实在意义,虽不能独当一面,却又离不了。等等。
       二、词。朗读是一个心眼口同时调动的过程,这个调动过程很能加深记忆。同样,对于词,读惯了它出现时的词意,就可以避免乱用词,比如几岁孩子抗议父亲道:“爸爸,为什么你总是强奸我?”这就是乱用词,不知道“强奸”之意,不会用“强迫”之词。另,词有褒、贬、中性之分,多读文章,不用专门记忆,自然明白词性,避免用错词。比如有向上级呈报的公文,本为“吸取”之意,却写成“攫取”一词,“攫取”含有贬义,幸亏审稿者及时发现更改。
       三、句。朗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中朗读,朗读中思考,再晦涩难懂的句子来来回回多读几遍,上上下下多思考思考,推敲推敲,就会明白句意。即使没有大彻大悟,但也会大致明白。这也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首歌,听多了,听熟了,不会唱也会哼哼了。
       同样的句子说话者的语气不同,出现的环境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句意,所以,句子不仅需要文中推敲,上下推敲,也需要广泛阅读。有个该参加中考的学生,说不会写作文,一篇作文写两行,几句话,任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笔头咬烂,笔就是不往下走。问他读过多少课外书,说从小到大读过三四本。这怎么行呢?阅读量远远不够啊!人常说脑海脑海,海是由水汇集成的。没有阅读量,脑子里就没有水汇集成海,是枯竭的。脑子是枯竭的,自然也就没有句子像潮水一样“打”来,就是“打”来一句,也闹不清啥意思,不敢用。写作文不过是,书读多了,句子见多了,那些句子一个个就像浪潮一样向你扑来,挡都挡不住。有了句子,也知道句意,想写啥写啥,任你笔走。
       大量阅读不仅对写作文有好处,还能培养感知语言文字能力的语感。有了语感,读书的感觉才能从低层次的填饱肚子上升到高层次的品尝美食,读起书来才有滋有味;语感如乐感,是享受,更是一种快速反应能力——旋律的对错入耳便知,考试更是这样,靠语感有些题蒙也能蒙对,猜也能猜对;有了语感,读文章也快,一篇文章不磕不绊如弹琴般一气弹完——考试有用,缩短阅题时间,增加答题时间,——任何科目。
       四、文。文以载道,道以文传。——文章是用来传播思想的,思想是靠文章来传播的。读书最关键的是,要读进去,置身于书中世界,读完后要明白作者心里想什么,要表达什么,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其文章结构,以求和作者“心连心”。
       掌握了所有的字、词、句,明白了文意后,不但读懂了书,而且促进了语文水平的提高。
       因所有学科都离不开文字表述,所以学好语文还对数理化政史地等科的学习有帮助。另外,文以化人——文章是用来教化人的,其思想是要化入人心的,所以学好语文对端正人品有极好的作用。书读多了,特别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经典文言文,诗词等读多了,想走歪都不屑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