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染坊》里的纯白布——商道,人道

(2011-03-25 11:59:23)
标签:

陈寿亭

青岛

华文

大染坊

营销推广

杂谈

分类: 影评

《大染坊》这本书在他问世不到十年的光景里,我已经读了不下十遍。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情节曲折精彩,让人看后觉得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但视觉艺术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他禁锢了人们的想象。所以我在电视剧没有播完的时候就去买了小说回来通读。


 

http://s1/bmiddle/5d4aefefh9f46ad7fb3a2&690

《大染坊》讲述的是清末民初陈寿亭这位印染业奇才的奋斗故事,他虽不识字,却勇于创新,智计百出,深明大义,忠心爱国。可以说《大染坊》既是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也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我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学懂了会计就学懂了经济,学懂了经济及就学懂了人生。对前半句我无从感知,因为我没学懂会计。对后半句我深信不疑,虽然我也没有学懂经济,但我深信经济就是人生。


 无战争状态是人类的常态,在无战争状态里,人类自由选择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交换满足生活需求。交换产生的溢价成为人们追逐的永恒目的。一战前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益市场从形成伊始,其发展越来越脱离个人意志,但总有些人能在市场中力挽狂澜,引领方向。从其巅峰商道之中,也能窥探到人性当中优秀的精神,健康的文化才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潮流涌动的世界会湮灭每个时代最灿烂的烟火,但不可抹杀的是人们精神世界沉敛、凝结出的结晶。当我们被一次次感动,当我们的心田受到震撼的时候,那是因为我们和作者发现了共同的宝藏——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一言以蔽之——商道,即是人道。

  1,任何企业在任何阶段,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制胜王道。

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陈寿亭在每一波的商战中总能占据上风,所使用的计谋和手段都不一样。但细细读来又会发现其实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无论是他在周村通和染坊还是济南鋐钜染厂,那就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控。

陈寿亭人生的转折点并不在于他遇到了一个慈悲的干爹,而在于周掌柜雇佣了一个人品极坏却有真材实料的技师——刘师傅。陈寿亭在跟刘师傅帮工的几年间,用他练达的人情事故和机敏才思不动声色的掌握了当时极为保守的染布方料配比。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形成自己兑中间色并用温度控制染色的绝活,从而奠定了称霸齐鲁印染界十年的基础。

十年之后,染布已经逐渐退出市场,在印布这个新的技术领域里书中以“听了家驹的话没有自己学”为由为陈寿亭搪塞了过去,其实我们可以想见,在高新技术不断充斥市场的背景下,不识字的陈寿亭已经不可能完全掌握机器印花技术。但那时候作为一个董事长的陈寿亭,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的制胜之道。一趟上海之行,他以十倍的工价招徕了全国最好的技术工人。又一次掌握了主动。

进入全国市场之后三次大的战役分别击败了林祥荣、藤井和马子雄。在这期间核心技术似乎已经在战役中不那么起眼,但细想之下,击败林祥荣的战役中,媒体战虽然精彩但最终占据市场的关键在于飞虎牌印布结实厚重,而虞美人太薄。对付马子雄的时候,整个战役的关键点在于林祥荣指出的sin胶和桃胶的应用。

陈寿亭在他经商三十年的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奇怪的敏感度保持着对市场竞争中核心技术的掌控。当然,我们对“核心技术”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作为一个染坊掌柜,核心技术理所当然是印染方料。但作为一个企业老板,核心技术就成了对市场和资本的合理控制。

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在每个经营阶段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掌握并发展,保持并创新我们的“核心技术”才能保持一个企业的活力,才能在不断变化不断变强的对手中争得先机。

  2,无孔不入的营销推广方式。

  我并不是一个素质教育论的拥护者,我一直觉得,聪明人干什么都会比别人优秀。比如说营销推广,对聪明人来说,营销推广就是捎带手的活。用陈寿亭自己的话说: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

陈寿亭在通和染坊做学徒的时候,就无师自通懂得这个道理。见人不笑不说话——貌似是陈安之老师的理论,笑容就是他的logo。染好了给人送上门,跑几步能多吃几个馒头,但这种活动宣传带来的收益却能把馒头变成包子。

从周村来到青岛,万事开头难。成功打响第一炮的具体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陈寿亭跑了青岛街市上大大小小的布铺,明里有给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暗里有给账房先生的回扣;探明大客户来路,分别派家驹和吕登标截客商并暗自降价;借反日游行利用横幅做广告。这三招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增加销售成本、大客户优惠和活动宣传。

  精彩,我只能用这两个字感叹营销推广呈现出的巨大魅力!

  飞虎戏美人的战役中,重伤对方的招数虽然阴毒了点,但却不失为营销推广中以毒攻毒的最佳案例。发现对方的弱点不难,难点在于以善意的姿态把这个“公益信息”传达给大众。故事终究是故事,以现在人们的尿性,没有证据还要凭空捏造,造谣中伤已经成为商家必备的防身利器。

  虽然故事中的营销推广手法已经不能被我们所借鉴,但我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营销推广的核心在于创新。吸引眼球的方法无非是不断翻新花样。

   永远做少数派,永远吃螃蟹。

   3, 实用型管理和关系处理。

除了生产和营销方面的优秀表现,我们的主人公在管理方面也展现了让人信服的才能。之所以说让人信服,因为管理是一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工作。衡量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团队能否保持稳定的收益。虽然他的管理方式看起来简单粗暴,但经得起推敲。在青岛建厂初期,他每天再染槽上跳来跳去,而且与工人一起吃饭,厨师多加一块肉都遭到他的批评。虽然他喜欢骂人,但是骂得有道理,有深度。在一次工人违反安全规定的事故中,气急败坏的陈寿亭打了那个工人,但事后又给予补偿。他自己说:“我打他是因为它违反了安全规定,我给他钱是因为他年龄太小,我下手也重了。一码归一码。”盛怒之下还能保持理智。无论打人还是给钱,达到的都是一个安全的目的。

http://s11/middle/5d4aefefh9f46b3287caa&690

简单地说,管理就是让别人做一些你想让他做的事情。所以必须了解对方想要什么,才能投其所好,达到目的。过年直接发肘子,让员工一家老小碗里都见着肉;雇佣天津开埠染厂的经理周涛飞和丁文东,倒四六分成,连个账房都不派……小到一块肉,大到上千万,道理都是一样的。有句话叫做聚财赢人,其实散财才能赢人。靠理想、靠亲情、靠承诺都是白扯,只有稳定和收益才是换取劳动力最有力的筹码。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陈寿亭染厂的生产效率远超过同类企业。

在关系处理上,他充分展现了人格魅力的强大。处理原则也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1、是朋友,就好好相处,决不亏待你。比如赵氏兄弟;2、是敌人,就把你打服了再成为朋友。比如孙明祖、林祥荣;3、是人渣,就把你打残算完。比如訾氏父子。

对于第二点我想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其实人只要做事,就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在别人思维之上。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整个故事来看,家驹、孙明祖、藤井和林祥荣等等开始站在陈寿亭对立面的人都成了他得力的助手和朋友。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让人愿意相信,愿意亲近。但不要让人崇拜,那样的人有点可怕。

也许作品中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但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用最简明和最容易表达的手法阐明事理。陈寿亭是一个缩影,是一个优秀企业做大做强的成长缩影。

他的企业才能在每个环节都把“人”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他洞明事实,对待不同的人和事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眼中的家驹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因为他的“不争”。家驹本来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纨绔子弟,但就是因为运气好遇到了陈寿亭,他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陈寿亭说男人在一起往往喜欢争来争去,但家驹懂得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他最为感佩的老师是家驹的父亲,一字一字教给他那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一语中的点出他的缺陷。还有对苗翰东那份难舍难抑的英雄相惜、兄弟恩情都让人感怀泪下。

 陈寿亭没有文化,却从评书巷议中深得儒家文化的真谛。他不需要用原则去箍框和形容,在他心中自知道应该如何出手,如何放弃。他可以治每一个对手于死地,但他明白多个敌人不如多个朋友。甚至配方、技术都可以无偿的告诉竞争对手,因为在他的胸怀中,没有人会成为他的对手,不是因为高傲,而是因为高度。在那个圈层之上,只有苗瀚东这样的实业家才堪与之对弈,自古圣贤多寂寞,在那个世界里,去者寥寥,英雄相惜。但他对敲竹杠的律师、放印子钱的银行,以及黑道上这些违背人伦道义的货色却毫不手软。可关键的时候,他又懂得明哲保身,两害相权。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让我想起心学的绝句箴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切原则皆为我用,一切善恶皆在我胸。

每次说起这本书我都忍不住长篇大论起来,因为可以称道,可以拿出来细品玩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人淡似菊菊不落,室小如船船永行”“琴心剑胆”等等这些名言骏句都让我每诵于口,漱慧于心。

 在我们身边这个大染坊里,努力做一个能够保持清醒、独立,不被逡染的人,在五颜六色千姿百味的染坊中,漂染出一种纯白,一份坚持。读到,不如做到。  

一人兴邦,商大为国。商道,即是人道。

《大染坊》读书心得,与诸君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