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德福 (一) - 揭开神秘的面纱

标签:
育儿 |
分类: 成长路上(2011) |
因为华德福离我们住的地方远,我一直没有参观过。后来经常看到中国妈妈们和教育工作者在博客里写华德福,言语间充满了对华德福的向往,我就充满了好奇心。因为城里的两所学校都把我们放到waiting list上,我就开始寻找其它可能的学校。在费城华德福网站上,我发现学校有周末parents-toddler活动项目,一期10周,我们就报名了。
第一次去丝毫不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一进教室的门,就被教室布置吸引了,与以往看到的教室完全不同。教室用品基本都是自然材料做成的 - 木头,毛线,植物。每个教室都有烤箱,冰箱,和厨房。
参加了几次活动以后,了解了这种亲子班的程序,通常先是circle,老师唱歌,然后一起揉面团,烤面包。等待面包烤好的时候家长跟着老师一起做手工,聊一些育儿具体问题。然后吃面包,喝茶。然后看老师木偶表演,最后出去外面玩。
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吃老师烤的面包,最喜欢的是手工活动。我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毛线小人。乐乐有的时候脖子上挂着这个小人去上学。
上次活动开始打毛线,做毛线兔子。我把毛线和针借回家,今天在乘公车的时候还在打毛线。我初中的时候在乐姥姥的指导下,给自己织过一件漂亮的毛衣。现在打起毛线真的是久违了的感觉,勾起了我对手工的热情。这样的“工作”,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一席之地了。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上劳动课就学会了裁剪裤子,还去参加了比赛,但是一条成品裤子也没有做过。小时候我的衣服都是乐姥姥给做的。还有一次初中同学“阳光下的石头”穿了一件特别漂亮又复杂的毛衣 - 有很多勾花,我特别羡慕,乐姥姥让我把毛衣借来,花了很多个夜晚,又是勾针,又是毛线针,给我做了一件类似的毛衣,因为类似,我上学就没穿几次,但是心里想起来乐姥姥费劲织毛衣,心里总是暖暖的。。。华德福的手工活动,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很多美好回忆。。。
乐爸去参加了一次活动,他对华德福的理念有所保留意见。他一直秉承中庸之道。这样也好,每次都是我和乐乐去,我期盼着周六。
后来我在一个上午和一群家长参观了学校,看到孩子们课堂上一边画画,一边学知识,我就想,一个美国地理课,讲一个州,孩子画一副画,能学到东西吗? 孩子在上了初中才允许用计算机,是不是太教条了? 在幼儿园班上的孩子,闹成一团,恨不得上房接瓦,老师还请我们不要打扰他们,这是imaginative play吗? 从华德福毕业的孩子,今天都从事什么工作呢?
不过我真喜欢他们画的画,充满了思考,想像,和艺术在里面 - 当然我不太懂艺术。最后见了初三的学生,他们给大家讲为什么喜欢这所学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公立学校,还有一个孩子去远郊一所华德福学校读高中。
参观过后,家长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跟我们随便聊聊。第一个讲话的老师来自2岁孩子班,她说话极其淡定,从容,整个人都很自然,充满内涵。我想,这可能就是典型的华德福人吧。
带着很多疑问,我开始找相关的书看。买了一本《Heaven on Earth》,另外老师借给我一本《Beyond the Rainbow Bridge》,看看书的封面,太美了,这图画讲的是天上来的孩子。
另外在华德福北美协会网站上有很多信息和资料。读了书以后,觉得满开眼界,发觉华德福是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理念和实践(当然它的个别说法还值得推敲)。华德福绝不仅仅是“玩”,这边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校什么都不教,成天就是玩。我忽然发现,我(我们)是一个(一群)根本不知道如何“玩”的家长,跟孩子玩的时候,就发愣。
我很感激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接触华德福,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成长。以后再慢慢整理一些学习心得。
学校外的沙坑.
第三张照片太好笑了,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人拉着手,其实胖小子Aiden和乐乐自己玩自己的,也没有冲对方笑,距离也不近。结果能照出这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