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如何和托儿所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2009-11-01 09:18:53)
标签:
ella乐乐成长路上育儿 |
分类: 成长路上(2010) |
我不知道!
想想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搞关系有多难,中国人在外国搞关系就有多难。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包容性强,但是主流就是主流,不是外来文化可以替代的。文化和语言是我这样20几岁才来美国的人需要用一辈子时间努力去突破的。我在国内时是个非常外向的人,跟人自来熟。前两年测了一下性格,变成中性偏内向了,怎么质变了呢?
昨晚参加了小宝托儿所的“父母之夜”活动,就是和老师还有其它家长联谊一下。我们从来没参加过,不知到底要干什么。本来想全家都去,后来怕小宝不好好吃晚饭,就让乐爸负责在家看小宝,我代表去参加活动了。班上大概10个孩子,一个黑人,一个亚洲人,其余全是白人。到的时候看到别人家是父母双方都在,孩子也在。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好像很熟,我感觉很难参与进去(fit in)。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比较含蓄,经常被动等待别人接受自己。
然后老师组织大家活跃气氛,又唱又跳还做游戏。老师给每个家长准备了孩子们的照片,大家都挺高兴的。Latasha老师把照片递给我的时候,我想跟她说两句,但是她眼睛是看着别人的,跟别人说话,我心里敏感了一下。最后一件事情让我无法释怀。大家走之前,老师把准备好的礼物拿出来,发给挑选出来的家长,发之前还说一段话感谢每个人,“谢谢你每天带着灿烂的笑容和我们每个人都打招呼,叫我们的名字Michelle,Latasha”,“谢谢你给我们拿来 ....(没听清楚)”......好像每家都有一份礼物,但是没有我的。我很纳闷,是我干了什么事,还是我多心了。这种事也没法询问,我感到郁闷,感到孤单。
这个“父母之夜”活动让我想了很多。我意识到和老师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小宝将来求学过程中,做妈妈无法推卸的,一定要履行好的责任。研究表明,父母参与学校活动多,与老师关系密切的孩子,在学校里发展会更加顺利。其实不用研究表明,这是人之常情吗。
入托一个月,总体来说跟老师不是很有默契。每天早晨送小宝,是主管Michelle老师和Latasha在,早晨总是匆匆忙忙,而且只要我不走,小宝就一直哭,所以跟老师交流不多,我总觉得她们很严肃。每天去接小宝时只有Kia和Francis在,她们感觉比较亲切,Kia会和我说说小宝吃饭的情况。这是一个评价很好托儿所,几个老师都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如果说老师爱心不够,我也看到老师因为班里孩子迈出第一步而激动的喊叫的情景,也看到老师对班里孩子爱抚亲热的情景。这个“父母之夜”活动,让我不得不使劲想想是怎么回事。
感谢互联网,我跑到Google上,键入关键字“how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daycare teachers - 如何跟托儿所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大致学习了一下,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有几点想法。
1。摆正心态。我们这个托儿所因为地理位置和名声在外,比同类的要贵30%-50%。每个月给托儿所大把银子,心里对托儿所就有很多期望和要求,觉得老师尽心尽力照顾小宝是应该的。一旦看到孩子在托儿所得不到在家里一样的照顾,就心中不快,难免说话时语调和表情有所表现。其实有一点我该明白,小宝进入托儿所,就是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社会群体,是社会群体就有适者生存的法则。有的孩子就是需要很长时间调整适应。3个老师每天关注着10个孩子,我每天关注一个孩子。老师已经尽力了,但绝不会像我这样煞费苦心地给小宝喂饭。在托儿所,挑食的孩子,同样也只有30分钟吃午饭,不吃就饿着,慢慢就学会吃饭了。
理解到这一点,我想我该收起自己挑剔的目光和不满的语言,我从没当着老师的面这样做,但是人的内心想法会不经意的流露出来。我爱我的孩子,但是我也要正视现实 - 托儿所不是家里,是外面的社会,慢热的孩子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如果决定在这个托儿所,就得抛去那种我花了多少多少钱,就得给我多少多少服务的心态。
2。尊重老师。小宝托儿所90%的老师是黑人,90%的孩子是白人。我对黑人老师如何对孩子心里没底,从一开始就没有百分之百信任老师。黑人老师对亚洲父母可能也不太熟悉,所以需要时间磨合。资料说美国照顾婴幼儿的老师工作非常辛苦,工资出于社会最低层,能够发自内心的感谢她们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 让她们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让她们乐意敞开交流孩子各种事情。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关心的唯一问题就是小宝不吃饭的事,经常表现得很紧张很担心,和老师交流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就是 - 你想让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对待别人。尊重老师体现在方方面面 - 早晨到班里时,跟老师阳光灿烂地打个招呼,别总把自己那点事放在心里,放在脸上;有事没事聊聊家常,真心愿意了解别人,真心关心托儿所和班里的事;老师付出努力的时候,要懂得表扬,还没有努力之前,要懂得鼓励;表示理解老师的辛苦,询问自己如何可以帮助老师分担一下;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照,看到孩子点滴进步要跟老师交流,分享喜悦;老师需要帮助时候,尽量支持 (流感季节来临,老师跟我说希望家长能捐些消毒的用具,我第一个念头是,怎么那么多事,我们交了那么多钱,还要捐东西。);感恩节的时候给老师买点小礼物表示对她们辛勤工作的感谢;真的是比较谈得来的老师可以一起吃饭,创造更大的空间去了解彼此。
总而言之,以真诚的心对待别人,切忌戴着有色眼睛看人,和黑人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求同存异,我们就像两种完全不同的圆叠在一起,尽量让重叠的部分多一些。
3。积极态度。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希望孩子以后在学校里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得从自己做起来。孩子在学校里几乎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尤其是一代二代移民,文化差异是一个现实。我以前房东的侄女非常非常的出色,但是中学时家里为了她和她妹妹举家搬到深圳,原因是因为各种差异,和同学相处不愉快,一些美国女孩还嫉妒她。她在国内如鱼得水,最终又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以后的道路漫长,孩子和妈妈一样,不知在人际交往上要遇到多少挫折。见招拆招,在挫折中学习和进步。积极的态度让我们像不倒翁一样,倒了马上站起来。
周五早晨去托儿所,和Michelle聊了两句,感谢她们花时间组织了“父母之夜”活动,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认识其它孩子的家庭;说我们很遗憾乐爸没参加,因为不太熟悉这种活动形式;过去一个月小宝上托儿所,对我们家庭是个比较大的考验,小宝慢慢适应,进步不少,谢谢她们的工作;另外听说她们需要消毒用具,周末我会专门去买,周一拿来,希望这个冬天孩子们都身体健康。Michelle也很高兴。走的时候小宝还在哭,泪滴一行行往下掉,Michelle抱着她坐在地上,我把头靠在小宝头上说,“小宝,没事,妈妈爱你,妈妈下班以后就来接你,好吗?”小宝把手里的一个大布球堵在嘴里(病菌就是这样在托儿所里传播的),好像这样才更充分表达自己的悲伤,看得我想笑,怎么这么像我小时候呀。
走的时候我觉得心里爽朗起来,我感觉对很多事情更有信心了。人的心态就这么神奇,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 Kai's Mom Said*******
I
Yeah
Th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