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杜毅平
2013年5月,咸阳渭河古渡遗址
2019年1月,渭河兴平龙兴渡口·修理渡河缆绳
2019年2月,渭河兴平段玩无人机
2019年3月12日,咸阳,植树节小朋友在渭河岸边做活动
2019年3月,渭河眉县段捡石头的人
2019年3月,渭河武功段挖野菜
冯磊
2019年1月11日,陕西兴平,晨雾弥漫的渭河龙兴渡口
2019年1月11日,陕西兴平龙兴村村民赶往渡口乘船去南岸干农活
2019年1月12日,陕西兴平,渭河岸边的垂钓者
2019年2月23日,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周末渭河边的游人
2019年3月3日,陕西渭南地区小麦春灌
黄建勋
废弃的船厂
旱“鸭子”
泾渭分明处
挖“宝船”
一关锁二河
折楫沉舟
自闭的挖沙船
李嘉
2019年2月10日,渭源县五竹镇年家寨
2019年2月10日,渭源县五竹镇年家寨
2019年2月11日,渭源县五竹镇年家寨
2019年2月11日,渭源县五竹镇年家寨
2019年2月13日,甘肃武山县滩歌镇松山沟
王伟涛
渭河草滩灭火的消防员
渭河里用电网打鱼的人
渭河里用粘网抓鱼的人
渭河滩上拿着国旗赶鸟的人
渭河涨水后拿网捞鱼的人
张力清
2015年,陕西咸阳
2015年,陕西杨陵
2016年,陕西周至
2018年,陕西兴平
2019年,甘肃渭源县渭河龙王庙
2019年,甘肃渭源县渭河源村
2019年,甘肃省渭源县渭水源村
2019年,陕西咸阳
我的渡船呢?
我的因独轮车滚过而呻吟着的草桥呢?
我的蓝蒙蒙的布满松柏的坟院呢?
我的波光闪闪的水渠呢?
我的高低错落的永远哼唱的磨坊呢?
这是2014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下的“国字号评论家”雷达在他的散文《回乡》里,面对渭河的日渐干涸,发出的泣血叩问。
如同《为何·渭河》团队的拍摄一样,对于渭河,这个像血脉一样使这片流域的土地有了生命征候以及一年又一年回黄转绿的河流,敬畏之外与敬畏之内,更多的是探索,探索她集柔弱与坚强于一体的元典文化,在每一个兴起、发生与时断时续节点上的特立独行。
从神农氏出生的姜水,到黄帝与炎帝的华夏文明,到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进程;从《诗经》描绘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美好,到《尚书》记载的君仁臣贤之道,到《周易》的大道之源……无不和这条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活在渭河两岸的人,有着不为人熟知的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从而形成了这条河流的精神内核。拍摄者张力清说,民生民计一直都是渭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证今天,就是每一个摄影人的当下。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的欲望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不是线性的温和,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入口来昭告天下,实现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拍摄者王伟涛作品呈现出的不安、震颤以及痛楚感,引起反思的部分正是一个摄影人对于社会现象的一次次透析。
元人王冕在描述渭河时写道: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
而更早的周文王娶妻时,用很多小船搭成浮桥来迎接太姒的场面,属于渭河更古老的浪漫。渭河的舟楫之利,在今天也以仅存替代了遗憾。拍摄者黄建勋捕捉的,触及神经末梢的是那些废弃的船,关注的是一个摄影人对渭河从历史走到今天,那些变化着的形态。
在黄河流域,渭水水系一直都是重要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深入西北地区做前方报道曾说:“汉族最早的传说和神话,都是渭水流域,特别是在渭水本源的上游”。
对生活的思考与解构,呈现的是摄影师的方向性。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拍摄者冯磊用他敏锐的观察力,总能捕捉到那些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的生活常理,并以多层次、多渠道的空间展现,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对于生活,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的心。画面中呈现出的意图,表达了拍摄者的所思所想。杜毅平拍摄的渭河岸,是专属于渭河的人文表情,对于渭河及两岸的人,温度即态度。
对于“渭河一瘦身,关中就饥渴,城乡就枯萎,王朝就迁都”的渭河,自始至终带有疑问的拍摄与探索,缘于它五千年重叠着神话一样的传奇。传奇从来都是沧桑岁月和滴血光阴的倒影,渭河的传奇是渭河用沉重与苦难对大中华的担当,也是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或只是路过它的人,所念念不忘的大河文化。这个从60后到80后,年龄跨度达30岁的拍摄团队,都是在生活打磨中,不忘初心的摄影人。
不忘前行,从来都是未知和遥远的,问道渭河的每一次,都将是一次次洗礼和灵魂的叩拜。
在未来的两年、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沿渭河流经方向的拍摄,于我们而言是对于从古老走到今天的渭河,以及渭河沿岸人们所经历和将要经历的记录与阐述。
为了渭河,值得付出。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9年·第36期·8版
摄影:杜毅平、冯磊、黄建勋、李嘉、王伟涛、张力清
文字:李嘉
编辑: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