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伦敦,一个古老与现代强烈交织的城市,也是英国的象征。初识伦敦,是因为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之后就是《007》系列电影,再之后便是“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了。印象中,英国就是伦敦,伦敦就是泰晤士河、大本钟和伦敦塔桥。仔细想来,也就是这些建筑构建了我脑海中的伦敦。终于,2016年4月,趁着参加“2016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伦敦颁奖礼的机会,我来到了英国伦敦,真切地走在这个城市中,回想着小说中、电影中的那个城市,看看它是否真如我所想的那样。
大本钟与伦敦之眼
除了白金汉宫,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对望的大本钟与伦敦之眼是伦敦的另一个标志。几乎所有关于英国或伦敦的新闻、纪录片、电视节目都会出现它们。一个代表着伦敦的历史,一个则代表着伦敦的摩登。两者隔河相望,放在一个画面里却毫无违和感。
在大本钟前的威斯敏斯特桥上,白天有很多出租车会停在一旁等待客人。这时找一台经典的黑色出租车做前景,就能拍到经典的大本钟画面。时间充裕的话,也可在桥面等待,将英国的红色公共巴士、出租车和大本钟放在同一画面。不过,桥面人行道游人很多,拍摄并不容易。此时,索尼FE 24-70mm F4 ZA OSS镜头出色成像及焦段设置优势可以让拍摄更加灵活。
为了能拍摄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我连续去了两次。一次是在“2016索尼世界摄影大赛”颁奖典礼结束回到酒店后,乘坐地铁到大本钟,在前面提到的随行摄影师指导下,拍摄了大本钟夜景。隔天,又专门去到大本钟,拍摄了白天的大本钟,并登上了伦敦之眼,拍摄了几个经典的角度。
我认为,最好的拍摄机位是在伦敦之眼上。这个摩天轮不但能看到伦敦的天际线,而且还能将整个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宫收入画面之中。黄昏时分,是最好的拍摄时机。需要提醒的是,伦敦之眼的吊舱虽然比较大,但人也很多,且三脚架是不能带上去的。
虽然之前做足了功课,但伦敦多变的天气,也带来了不少麻烦。拍摄夜景的当晚,一出地铁便发现已下起了雨。尽管我们都穿上了冲锋衣,索尼全画幅微单™A7Ⅱ和FE
24-70mm F4 ZA
OSS的防水滴性能也表现得很好,但飘来的雨水还是在镜头前留下星点水珠,需要不停地擦拭镜头。不过,这样的麻烦,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雨夜的伦敦湿气很重,落在镜头前的雨点,即使擦拭干净,也会留下一层久久不能散去的薄雾。当即拍摄则会有类似“柔焦镜”的效果,照片里的建筑物就像是被笼罩在浓雾中一般。偶有一张,可以拍出如《雾都孤儿》舞台剧背景般的感觉。
待镜片前的薄雾散去,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有新的雨滴落在镜头上,又须重新擦拭。这时,可以将镜头布蒙在镜头前,并不停地扇动。不一会儿,镜头前的水汽便会自然散去。另外,在雨中拍摄,一定要在镜头前加装遮光罩,并且先不管镜头前零星的水滴,完成了对焦和曝光参数设置后,再擦拭镜头。注意,在按下快门前,蒙在镜头前的镜头布不要打开,须直到按下快门的前一秒,再将镜头布掀起或撤去。如此一来,就能在雨中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雨夜拍摄的大本钟,因为镜头前水汽的自带柔焦效果,拍摄出《雾都孤儿》舞台剧背景般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