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奥雷利内·马雷卡尔|摄影
这组法国摄影师奥雷利内·马雷卡尔(Aurelien Marechal)的作品入围了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专业组风景类,是一次外国摄影师对于中国大都市“新区”现状的影像记录和探索。
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不断吞噬着广袤的乡村,城郊结合部这些庞大的建筑群与周围的乡村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令受众印象深刻,又感觉视觉冲突强烈。满目缭乱中无法区分繁荣和荒凉的杂糅,视觉记忆既超越现实,又因为是真实存在而不得不面对接受,这仿佛穿越了时空,有点太空感,有点童话感,有些荒诞诡异的图景就是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的现实中国。
由此我想到,摄影的过程不仅仅是寻找对象、按下快门,更应该是一个介入社会和表达自我的过程。摄影原本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可是摄影的背后却承载着作者思考的深度和对社会的看法,摄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摄影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的认知,所以镜头的方向表征着摄影师对当代社会感知的敏锐水平,视距的远近暗含着摄影师情感的控制水平,同一专题关注时间的长短,说明了摄影师的挖掘和拓展能力的发挥水平。
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与上万年的艺术史相比,时间很短,但发展很快。摄影因为其独特的真实性和瞬间性特质已成为21世纪视觉呈现的主流方式,因之也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公众对摄影的热情和期待其实并不是因为摄影本身的艺术属性,恰恰相反,公众青睐的一直是摄影作品中那种关注当下,具有时代精神,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对社会表达了强烈关照的社会属性。
外国摄影师拍摄这个题材,我们多少还有些惊诧和新鲜,其实最近十来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人在拍摄和聚焦城市化问题,这个题材的摄影专题甚至已经被命名为“都市山水”,这个概念界定是否精准合适当然值得商榷,但是在我有限的观察看到的景观摄影作品和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多半是这样一些画面——粗看都是云雾缭绕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往往还是国画的团扇形式或者干脆就是宣纸卷轴的呈现,表面追求一种风格类似水墨山水、浅绛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的貌相,可是再仔细一看作品细部,则一定是建筑工地、塔吊、烂尾楼等疯狂建设的现实图景。
相对而言,《阻》的作者要理性和冷静得多。这种冷静和理性不仅表现在他的画面风格平静而又节制上,丝毫没有司空见惯的那种烟火气和浮躁气,有的是心闲气定和安静观察,而且还表现在他的个性表达和组照的有机结构上。
《阻》让我们看到的图景相对类似题材要整洁许多,因而也显得严谨而整饬,如此的画面让我竟然有了空旷,甚至远古的感觉,没有嘈杂之声。河流、道路、水面、土堆,叙事渐次展开,隐喻也随之而来。当看到两根巨大的柱子这张照片时,观者都会停顿、想象吧,试图探究画面背后的故事,可是我们什么也猜测不出来,寓意模糊,故事的面目其实始终没有显现。然后是虚化的土堆,羊群,荒草中伸向远方的小路和行人,幽灵般再次现身的土堆,河滩上一个色彩鲜艳的类似装置的莫名其妙的东东。之后专题戛然而止。
按照图序将整组照片“捋”了一遍,似乎体会到了作者的顺序和脉搏。
理解《阻》,除去要关注这三张貌似重复,实则刻意的“土堆”照片之外,就是要关注河流上的航船、两根巨柱之下的情侣、行走在远方小路上的行人、河滩上莫名其妙的色彩物这四幅。作者将这些有“人气”的照片精准地镶嵌在整组照片之中,如同被主题串起的耀眼的珠宝,当然,这些珠宝之所以能牢牢吸引我们的目光,还得归功于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主体建筑,它们如同烘托和陪衬红花的绿叶,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连接和纽带作用。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所有的照片中都有那些整体的拔地而起的没有任何“人气”的楼群。一组照片就是这样被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成就了。
我不想从“生态环境”、“忧伤怀旧”、“中国的隐喻”等这些虚幻的大词中去解读这组照片,只想从尽可能的微观视角剖析《阻》,探究这类看似远离人群的照片,如何反映人的趣味和思想。
■ 相关链接
索尼世界摄影大赛(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简称SWPA)是由索尼赞助冠名,世界摄影组织主办的国际摄影大赛,创办于2007年,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奖项之一。奖项设置几乎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多种题材和风格,且不限制拍摄器材的类型及品牌。2016年赛事共设置5大组别:专业组、公开组、青少年组、国家地区专项奖及专业学生组。
获奖者除了得到相应的奖金奖品之外,作品还会入选当年的画册,在伦敦萨默赛特宫展出,以及通过世界摄影组织进行交易。更多信息可登录www.worldphoto.org查询。
本版图片由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