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泉/文
(全文详见《中国摄影报》4月12日7版)
甪直有一个难识的地名,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
“甪”字念lu(陆),这个字很少见,有三纵三横,构成一个“用”字,左上角再加一撇,如独角将军,原意是表现本地区的河流形状,却巧妙地用来命名这座古镇,由意画形,形意合一。
走进甪直,一派典雅神奇,宛如走进了梦里水乡,置身于桥的世界,沉醉在美丽的画卷之中。漫步一条条窄窄的石子街上,就能品味她的古老;踏上一座座弯弯的小桥,就会赞叹她的娇美;登上一艘艘轻盈的小船,就会感受她的无比惬意;水乡服饰,俏丽而动人;五彩连厢,古朴而神怡……水是古镇的灵魂,弯弯的河道似玉带环绕着古镇,碧波荡漾,不时有游船穿梭其间。河道两旁是精美的、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雕驳岸,这也是古镇辉煌历史的写照。看这悠悠的河水、弯弯的小桥、窄窄步行街、深深的小巷、长长的走廊、斑斑的粉墙,灰黑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费孝通先生提笔写下了“神州水乡第一镇”。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保圣寺就是四百八十寺之一。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寄寓寺中,还流传赵孟頫所书的抱柱对联语:“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明代时期,保圣寺有两百多间建筑,时称江南四大寺之一,曾与杭州灵隐寺媲美。然而,历史变迁,沧海桑田,18尊唐塑罗汉时至今日仅有9尊得以保存。它们置身于耸立的山岩、舒卷的云团和翻腾的浪花之中静心修养,它们分散而坐,各自为政,表情各异,栩栩如生,好象一幅国画长卷。
郭沫若先生在《银杏》一文中写道:“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一棵棵银杏,是甪直的文化之根,是1500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人,这里曾经的萧条和繁华,在树阴下渐渐流逝。甪直的古银杏有13棵之多,或在喧嚣的古镇,或在田野荒郊,她们寄伴于寺院、塔阁之中,与吴文化交相辉映;她们或附生榉树,或附生枸杞,充满了神奇。从前的院落或已消逝,她却历经沧桑,风貌依旧,淡定从容。翻开甪直的史书,银杏树周围的一幕幕,全然浮现眼前。
“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这是明代诗人高启的甪直赞美诗。水多、桥多,是甪直的又一个特色。“72顶半”古石桥构建了“中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她们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构成了三步两桥、桥挑庙、庙挑桥、桥挑桥等独特景观。甪直古镇的三“大”桥,巍然高大,气魄宏伟;三“美”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一对“小”桥,形制相同,玲珑剔透;“半”顶小桥,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她们不愧为甪直古镇桥梁之精华和灵魂;在田野郊外,藏龙卧蛟,古桥叠现,绝无逊色之意。
甪直,被誉为“苏州的少数民族”。2000多年来,吴地妇女在稻作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花俏别致、经济实惠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水乡妇女服饰。身穿水乡服饰的甪直妇女三五成群游览在春天的田野里、游览在喧哗的集市上,无不成为甪直水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再现着春秋以来吴地服饰文化的风采。
甪直,她在漫长的岁月里,蕴育了丰富灿烂的水乡特色文化,无以伦比。走遍江南水乡,阅遍千年历史,甪直一直都是江南容貌与才德兼备的“文人雅士”。水秀江南,独醉甪直。她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是一幅画不尽的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