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报》2月19日2版)
继《西湖边的一棵树》之后,傅拥军的《我好想爸爸妈妈》再次出现在荷赛官网上,获得第56届荷赛表演肖像类三等奖。
这是一组拍摄于重庆忠县黄金镇樟木村的留守儿童题材作品。2006年始,留守儿童成了傅拥军专注的主题,在杭州火车站采访老家在忠县樟木村的儿童傅香君之后,他决定用镜头长期关注这个孩子的生活。当时照片刊登在都市快报的头版,引起强烈反响,快报顺势推出了“杭州为留守儿童送路费活动”。
傅香君的姑妈傅华英是村里学前班的代课老师,每天要带领21个3至6岁的留守儿童学习和玩耍。傅拥军跟拍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专题拍摄即将结束时,很多孩子都闹着要拍照,傅拥军就把他们召集在一起拍纪念照。先是每人单独拍一张,再每人和老师傅华英来个合影。当时拍这组照片只是单纯地想为孩子们拍一张照片,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在拍照的过程中,傅拥军发现孩子单独拍照的时候,个个表情显得紧张、孤独,但只要和老师合影,这种感觉就不见了,人也变得自然了很多。
回到杭州后,傅拥军把纪念照洗了两套寄回村里,让孩子们自己留一套,把另外一套写上各自的姓名,再寄回杭州。在回寄的照片背后,傅拥军发现,孩子们不仅写下自己的名字,画画,更写下了“我好想爸爸妈妈”“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等心酸的话语。在2012年的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上,傅拥军展出了一组各地拍摄的留守儿童作品,获得美国联系图片社的罗伯特?普雷基的好评。之后,傅拥军决定用这组纪念照参加第56届荷赛,并用孩子们写在照片背后的“我好想爸爸妈妈”作为作品标题。
傅拥军投送荷赛已经有八九次了。这次他投送了两组作品,一组是《那么西湖》,一组就是《我好想爸爸妈妈》。他本以为前者能获奖,却没想到,后者打动了评委。得知获奖的第二天,傅拥军就告诉了村里的老师和孩子,虽然他们不知道荷赛为何物,却为傅拥军能得奖而感到开心。傅华英还给傅拥军发来了短信:“弟弟!新年好。我和孩子们期待你再次光临,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荷赛揭晓后引起热议,有人对傅拥军的作品提出质疑,并认为是摆拍的。当问及傅拥军本人这组作品的入选理由时,他说,是朴实。他从来没有把拍照的取向去迎合荷赛的获奖标准,他说,“要从中学习专题的编辑思路以及情绪的控制。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该考虑如何把眼前看到的当下发展变化用影像来告诉读者。”对于未来新闻摄影的趋势,傅拥军说,能把故事用影像讲好的摄影师还是很需要的。
面对有人提出的“荷赛套路“的质疑,傅拥军说,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拍照是没有套路的。我并没有因为获奖了就不拍了一棵树了,现在反而接着继续拍更多。我始终相信顺其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