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2030年的中国

(2020-01-02 11:52:47)
标签:

股票

投资

展望

分类: 反动观点


2013年曾经写过一篇投资2020年的中国,当时更多的是从消费侧展望,其中关注到的概念包括:人口结构老年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下的消费升级与资产管理需求剧增、互联网热潮及电商对实体商业的替代和打击。我判断这三点未来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特征,并长期影响着产业发展和投资主题。我以此判断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涉及医药、保险、资管、消费品、互联网的投资组合。

展望2030年的这篇文字将立足企业侧,看未来10年中国企业进化发展的方向。


第一、全球化

中国从40年前改革开放开始,作为市场化主体的民有上市企业经历了创业难、发展难,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活下来的都不简单,各有各的成功之道。然而,未来10年能够继续发展壮大的企业,非全球化的佼佼者莫属。因为,随着大国崛起,综合国力的发展,企业从国内走向国外,拓展生存空间是优秀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看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乃至韩国的企业发展史就不难理解,打造世界级企业一定是未来中国优秀企业的发展走向。只要我们自己不瞎折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硬道理,这种趋势是谁都逆转不了的。

在我的组合中,小米集团2019年海外业务收入已经占比50%,业务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印度、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复星集团的医药、保险、地产、资管、旅游、消费品等业务通过收购已经进入了印度、非洲、欧洲、日本、巴西等国;、华海药业是中国化学制药企业下海最早的一个,在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均获成功、海外业务占比超过本国收入;比亚迪的电动BUS进入了美国、欧洲等,云巴也在海外有所斩获,未来电池业务也有望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物联网与AI

过去的十年是3G4G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的驱动因素,互联网主要是人际互联,催生电商、社交、即时通讯、搜索等新兴业务,造就了BAT。接下来5G时代来临了,万物互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这包括供给侧的智能制造、C2M,柔性化大批量定制化生产等;在消费侧则包括用物联网、AI给消费品赋能,使原本冷冰冰的商品有智慧、有温情。这个驱动因素从新定义制造业、产业和产品,使得老企业要么脱胎换骨,要么被新企业降维打击。

小米集团是自带互联网基因和物联网组织能力的新型消费企业,它的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三角业务组合,以及领先的手机+AIot战略,追求性价比的价值观,小米+米家的竹林模式,从战略、业务组合、组织发展模式多方位契合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我敬佩小米上一个十年,我对小米下一个十年充满期待。

在组合中,复星集团是较早洞察这个大趋势,并有所布局的企业。比如,坚持多年的C2M变革,收购德国专门从事柔性制造咨询服务的企业等。

中国平安一直是一个综合金融服务企业,但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重点投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多有建树,在汽车、医药、房地产等垂直生态打造方面卓有成效,公司已经悄然进化为金融+科技的巨头,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三、组织创新

世界工业革命始于专业化,提高了效率催生了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300年来,企业的组织形式只有微调,没有颠覆性创新,基本上保持了自上而下集权的模式,与军队、天主教会一样,固守牢不可破的金字塔组织。

展望未来十年,我相信企业组织方式一定会出现重大创新,基本走向是从金字塔向扁平化转变;从集团化、极权化向民主化发展;从一体化向生态化演变;从单体垂直扩张向水平繁衍发展。

以小米集团为例,十年荣列财富500强,成为最年轻的成员,组织创新是驱动因素之一。小米是由小米集团+米家生态企业共同组成的,米家生态企业为数众多,它们不是小米集团的内部部门,也不是附属公司,法律上属于联营公司。小米集团用股权、产品定义赋能、供应链赋能、销售渠道赋能和品牌使用权赋能等诸多核心纽带相连接,成为利益共同体,每个企业具有100%的激励动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小米好则生态链企业好,反之亦然。除了关键要素赋能,这些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不会耗费小米集团的管理资源,与内部一体化组织模式相比,小米集团的有限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连接更多的生态企业,从而打开了小米业务发展的天花板。另外,由于信息化进步,这些企业与小米的沟通更加及时、快捷、高效。小米把这种组织模式定义为竹林模式而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大树模式或金字塔模式。


本人投资组合基本契合上述展望,在未来十年会保持基本稳定。

祝愿这些企业能够成为时间的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