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题

(2012-07-26 17:21:08)
标签:

无题

韦应丽

水族

马尾绣

杨柳村

宣传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无题

如果不是这种形式上的扶贫,我就不会认识那个叫韦应丽的水族妇女,我就不会为她的马尾绣卖不出去而惦记了。与她交谈的时候,她用那种热切的目光看着我,希望我能用我的笔帮她说几句话,希望我能够帮她把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马尾绣推出去,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因为陪我去的人给我设的圈套,他们先把我介绍得玄之又玄,然后让她生出希望,再然后跟着她一起把这种沉重的希望压到我肩上。殊不知我是一个连自己都推不出去的人,更别说去帮助别人了。但是我能推却吗?我知道自己不能,所以回来后我写下了一些介绍韦应丽和马尾绣的文字,不管这些文字对推介她的马尾绣起不起作用,只有看到这些文字,我的心才不会感到歉疚。

从鲁院回来,家的凳子还没有坐热,就下乡来了。虽然一直认为现在的扶贫纯粹是在走形式,但上头的文件下来,而且形式是与工资挂钩,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去走形式,哪怕去村寨里走一走,去田坎上站一站,和村里的农户喝一碗酒,也得把形式走到位。在三都,在三洞,在那个水族聚居的地方,我站到了田坎上。农闲时间,田里显得很冷清,除了那些生机勃勃的秧苗,很少看到有人在田坎间走动。鸟也远离了稻田,只在附近的山林中叽叽喳喳地叫着,村子显得很冷清。天空乌云压着,闷热得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日子,除了坐到饭桌边去喝酒,仿佛就真的没什么事可做。

谈到酒,因为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就不敢再拿出当年的勇气,和乡里的干部以及村里的老乡们到酒场上去驰骋。酒端到我面前时,我谢绝了。也许是一脸的倦容作证吧,加之大家都知道我从前喝酒是很爽快的一个人,用他们的话说从不会拉稀摆带,所以也就放过了我。当大家酒兴正酣,热情升温的时候,我从饭桌边溜了出来。一位乡干部跟着我走出来,他说他也不想喝酒,见我离开正好跟着出来逃酒。

年轻的乡干部陪着我在乡场上走着。在这个很冷寂的乡场上,除了几只自由撒欢的狗,很少见到人。气候的闷热,再加上打工走了很多人后,村子、乡场相比于过去就寂寥了很多。随意地走着,随意地说着话,一直走到乡政府门前,寻一棵小木凳又坐着聊了一会。忽然乡干部说带我去看一个人,看那个人绣的水族马尾绣。于是我就见到了马尾绣,也见到了韦应丽。

无题

47岁的水族农妇韦应丽坐在她位于三洞场坝的新家中。之所以说是新家,因为韦应丽家原本不在三洞街上,而是在距三洞不远的杨柳村,因为钟情于马尾绣,因为一心想要把自己一针一线绣出的马尾绣当成商品卖出去,她把家从杨柳村搬到了三洞街,和丈夫在公路边修建了一栋三层的小楼房。

无题
   (韦应丽在画制马尾绣模体。)

在韦应丽家一楼的门面里,韦应丽被四周悬挂着的琳琅满目的马尾绣包围着,专注地绣着马尾绣。身上穿着的水族服饰融进这么多马尾绣中,融出一道少有的独特风景。乡干部向她介绍我时,她的激动溢于言表。这个一直在通往外界的公路边绣着马尾绣,等待着有人来购买她作品的水族妇女,听到乡里的干部介绍后,以为我就是她一直等待的那棵稻草,希望能给她牵出一片市场。但是我又能做什么呢?除了欣赏,除了送出几句廉价的赞美,我还真想象不出她的市场在哪里?

马尾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马尾绣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被埋没在乡间后,就失去了其本质滋生的艺术风采。在韦应丽的屋子里,很多马尾绣作品其实就是一种摆设,也就没有了艺术的光泽。韦应丽家里的马尾绣作品,有她自己绣的,也有杨柳村其他人绣的,她们把绣好的作品摆放在韦应丽家,也是寄希望于韦应丽能够帮助她们把这些摆设转变成艺术,转变成商品。

动动笔,写写马尾绣,帮马尾绣找一找市场,我无法拒绝韦应丽这简单的要求。于是,在离开的时候我就应承了韦应丽的恳求,并拍下了一些马尾绣的照片。在用文字向其他人介绍马尾绣的时候,我也想在这里写几句话,放几张图片,希望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渠道,也能够让马尾绣得到大家的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