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弄疼了我们的春节
(2012-01-25 18:17:50)
标签:
春节平淡无奇身心疲惫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春节里写这样一篇文字,以期给越来越备受冷落的传统节日做一个反思。真没想到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会这样越来越过得寡味,越来越让人提不起精神。虽然上年纪的人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直接说出“春节没意思”的话来,但是保不准谁心里又不会有这种感觉呢?春节,除了吃,除了频繁地走亲访友,应酬交际,礼尚往来,派送红包,我们又还能收获什么呢?
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平淡无奇了,可是却还在那里硬撑着。说春节联欢晚会平淡无奇,是因为这种千篇一律的过年方式,已经不再激起人们的观赏欲望,甚至于有些节目还让人倒胃口。于我来说,很希望这样的晚会就止打住。不推陈出新,几十年一层不变的铺排,再好的表演看多了也就失去了魅力。
而春节,大家聚拢到一起,除了吃还是吃,再隆重的意义,都没法保证它能够热络起来。更重要的是,春节虽然没被遗忘,但却越来越远离了年轻人的思想。而随同春节一同远离的,是我们那些在文化传承中一步步走来的传统节日,其远离的意义因为太过沉重,而又“不浪漫,没有情调”。真搞不懂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以“吃”为主,以“吃”为先,猛吃再加上送礼和变味的应酬交际,原本应该放松的生活反而就变得很累了。现在看来,似乎春节除了吃,除了增加一些家庭成员的负担,就再也找不到可圈可点的意义了。
尽管我们有诸多的不愿意,但随着西方文化涌入的“洋节”,越来越在我们的节日文化中占据着主要位置,越来越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热捧,特别是年轻人。而这么多年轻人热捧“洋节”,仅仅也只是因“洋节”浪漫,有情调,而不像我们传统节日那样总是把人搞得很累,穷于应付。“父亲节”、“母亲节”,一件小小的礼物,就能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架起温馨的桥梁;“情人节”,一捧小小的玫瑰花,就能让情侣间享受到浓浓的爱意;“圣诞节”,一束鲜花,一个平安果,就营造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反过来再看我们认为很隆重的春节,要花精力做吃的,要花时间去应酬,要花金钱做交际,甚至于还要放下工作去做远途奔劳……如此等等,再坐下来的时候,除了身心疲惫,已经感觉不到节日的欢乐气氛。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节日,是在民族文化的不断演变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传统文化节日能在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中保留至今,其肯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恰恰也就是因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因循守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创新,其传统节日才在“洋节”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变得不堪一击。纵观西方的节日,大多是以放松、欢乐,制造浪漫和惊喜为主,而我们的传统节日,除了一些特定的祭祀活动外,都是在“吃”字和应酬上做文章。更有基者,因为社会陋习的难以改变,应酬已经转变成了一种不堪负重的应酬交际活动。集体送礼,个体送礼乐此不疲,就连派送祝福的红包,也演变成了变味的送礼方式。
在一个隆重的节日里把人搞得身心疲惫,这是春节的本义吗?肯定不是,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无法创新吗?是传统节日的不可创新,亦或是我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创新?在此,也只能说是我们的社会进步了,而我们民族的思想却仍然还在守旧,这源于社会透明度存在的隐患,让很大一部分人乐于去享受节日带来的利益,而才让应酬交际愈演愈烈。有人想收礼,而有人愿意送礼,送礼和收礼都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在政治高度透明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允许发生的。而借用节日的掩护,这种送和收的交易就变得合法化,合理化,阴暗的手段就变得光明正大。基于此,春节也就变成了一个豁达宽容的节日,无论是光明正大还是阴暗龌龊,它都能够包容,都能够借一个过节的名义,将很多与社会进步不和谐的东西一下子就遮盖过去。
因为一种疲累,春节就演变成了一个让人疼痛的节日,这种疼痛是身心疲累之下的思想疼痛,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这种疼痛却是实实在在的,是鲠在我们心间,想吐又吐不出来的那种。那么,又是谁弄疼了我们的春节呢?这个问题我们早就应该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