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上看到对小说《中秋月圆》的评价,收藏于此

(2011-10-20 08:39:57)
标签:

小说

评价

收藏

文化

分类: 其它

中国文学现场研究与评价之——《朔方》第8期(2011.8  

2011-09-26 14:04:27|  分类: 师大评刊 标签:评刊  当代文学  北师大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朔方第8期(2011.8

评刊人:鲁博林

 

  

第一部分:重点篇目点评

NO.1

作品:家族

作者:闵良

体裁:中篇小说

字数:30000

精华提炼:家族史

本文讲述了闵家四代人(太公、爷爷、父亲、“我”)发生的颇富传奇性和戏剧性的故事,以富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串起各代人物的悲喜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作者的语言灵动活泼,驾轻就熟,叙事能力相当不错。从人物塑造而言,每一代的代表人物都很有带有各自时代的鲜明烙印,发生的一切也是不可替换的,但缺点在于人物的血肉不够丰满,少有比较深入刻画心理或者人格的部分。当然,小说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对于父辈人物的事迹理应是得自口耳相传,描摹得不够细腻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最后到了“我”的部分,情节铺陈反而不如先前描写的祖辈那样精彩,叙事的主角甚至从“我”转移成了陈老八——这样该大书特书的一个部分反而写得力道不足,加之结尾又草草收场,这不得不算是本文最大的败笔所在。但总的来说,这篇小说的重点在于一个大家族和时代变迁的互动关系,和所有关于大家族兴衰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家》《四世同堂》一样,它们最震撼人心之处莫过于一个家族沉浮荣辱的背后,那个大时代无形而巨大的左右力量和历史如滔滔江水般的感慨。

NO.2

作品:海鸟

作者:余川子

体裁:中篇小说

字数:20000

精华提炼:理想与现实

小说讲述的是“我”——一个不愿接受现实的潜规则的、颇有些理想主义的学校小文员的生活。“我”在一所高等院校做琐碎的行政工作,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却对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渴望像一只海鸟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我”的女朋友大元却是一个现实的人,并不断督促我接受现实,适应社会。最终,在一次虽事先送礼准备但表现依旧糟糕的面试之后,我和大元的矛盾爆发而分手。我离开工作的地方回了一趟家,许久以后才回来,方才想起要联系大元。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刚刚进入社会青年知识分子和现实境况之间的矛盾,不仅有“我”,还有小说开头提到的阿荣。和我的选择不一样,阿荣选择不谈恋爱,专心考研,要跳出这个小地方;而“我”虽向往自由,却胸无大志,对现实无可奈何,得过且过。“我”和阿荣的选择应该代表了两种当下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倾向——当然,不只这两种,然而却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现实和理想的迥异让“我”无所适从,长于做梦而短于行动的特点又让我一事无成,在这篇小说里,青年知识分子的缺陷被充分地暴露出来,对社会的不适应让他们成为无用之材。作者叙事这篇故事的语言是冷静的,通过第一人称代入的语境也相当真实,朴实的“自白”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批判的意味。因此,与其努力发掘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倾诉,不如让读者各自在这篇小说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NO.3

作品:中秋月圆

作者:孟学祥

体裁:短篇小说

字数:10000

精华提炼:乡村感怀

小说写了“文樯”、“文慧”姐弟俩回家和爷爷奶奶过中秋的故事,叙事平淡而唯美,如月照纱窗,字里行间笼罩着一股平凡的温馨的乡土气息,仿似沈从文那遥远的边城。作者应当是个有着纯净童心的人,方才能以上初中的两姐弟的口吻,写出如此纯净的文字——主人公们在中秋这天发生的故事,不外是带月饼回家、跟爷爷奶奶捋米、杀鸡做饭、吃饭、祭祖、赏月偷瓜等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像一泓浅浅的清泉水,顺流而下,清澈甘甜。只是在末尾爷孙偷瓜未遂,无人响应,平添了许多感慨,更给文章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贯穿整篇文章的,不仅是这如清辉淡月似的浅色的乡梦,更有从头至尾不断提及的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两者就好像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织在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比照,城市的喧嚣和乡土的静谧,往昔的热闹和如今的冷清,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美好的乡土生活的如水流逝。“年轻力壮的都不在家”,乡镇子弟纷纷进城务工而去,留下非老即小,寨子的中秋只能在这样一种物是人非无法团圆的哀愁中落幕,徒留老人和孩子对亲人的思念,寄托给一轮明月——这,无疑是一首述说想念的诗篇。

 

NO.4

作品:卢塞恩之恋

作者:刘向阳

体裁:短篇小说

字数:7000

精华提炼:爱情与现实

小说讲述了已沦为有钱人情妇的女孩何菲菲在瑞士卢塞恩旅游期间,因为碰见仰慕自己的留学生校友而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最后却不得不放弃这段异国恋而返回现实的故事。文章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白通俗,读起来毫不费力。关于“小三”的主题也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因此,相较而言,本文无论从叙事还是内容上都没有体现太多新意,在相对较长的篇幅中也没有将情节的起承转合发挥出水准,而只是简单地铺陈了一个因顾忌现实而放弃浪漫爱情的小段子。尤其,文中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显得过于生硬,心理描写单薄,对于异国恋情发生的过程描摹得不够细致自然。这使得文章的叙事完全是僵化的、稚嫩的。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无甚新意、技法欠成熟的小说,希望作者今后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

 

NO.5

作品:白天鹅之恋

作者:李少军

体裁:短篇小说

字数:10000

精华提炼:爱心 动物

小说讲述了农村教师王启明爱天鹅、画天鹅、养天鹅、保天鹅、最终放飞天鹅的爱心故事,谱写了一段人与动物之间的恋歌。作者语言朴素简洁,人物刻画也如素描般简单有力,充分塑造出了王启明这个农村中的道德楷模的伟岸形象。自然,作品也有相应的缺陷,比如人物过于脸谱化,血肉不够丰满,叙事过程也缺少情节的转折突变,故事模式显得比较老套。不过,从作品的初衷以及其主题而言,作者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更加清澈的语言和情愫,使其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方能把一个老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讲得生动出彩,至少不至沦于报告文学或民间故事之类的腔调。在后面的创作谈中,作者也谈到自己因为高位截瘫而行动不便,这使得笔者也不得不体谅作者仍旧坚持于文学的一片苦心。望作者能受此激励,像史老一般在思想上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这个世界,如笔下的白天鹅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NO.6

作品:冰郎刻母

作者:李少军

体裁:短篇小说

字数:20000

精华提炼:民间传奇

小说类似于一则民间传说,作者以相应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富于传奇性和民间性,甚至在最后添入了神话色彩的元素,再以“有诗赞道”这样的方式结尾,活脱脱一篇说书艺人的坊间传奇。综合作者的另一篇小说《白天鹅之恋》的写作风格来看,这可能是作者一贯的写作方式,亦即在语言上用简要的白话铺陈,在情节上和主题上充溢着各种耳熟能详的民间元素,叙述模式如同说书一般直截了当明白晓畅。这固然是一种能够迅速贴近观众的叙事方式,然而缺乏深度,缺乏对这个社会洞察的力度,作为文学殿堂级的问题——小说而言,还是不够的。毕竟,小说不是话本,后者是说出来给人听,前者是写出来给人看的,眼睛远比耳朵要敏锐,要细腻的多,直接与大脑建立关联的视神经是不可能满足于简单的杂耍狂欢而后大团圆收场的。不过,从民间故事的角度而言,作者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得到了体现,虽然各种情节元素似乎有东拼西凑的嫌疑,但作为一个整体还是相当具有可读性的,算的上是一篇不错的民间传说。希望作者能在日后的创作中更加致力于小说的艺术加工,能够如烧制瓷器一般精雕细琢,而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一个故事的毛坯。

 

 

第二部分:本期杂志总评   

数量>质量?

本期《朔方》给人的印象平平,没有太多令人惊喜之处。撇去纪实类、访谈录、创作谈等内容不说,整本杂志依然像是一部宁夏的地方志,就像刚进高速公路收费站以后往往会望见的那种大号的旅游广告牌,高举着“宁夏欢迎您”的标语,让人觉得缺少一种开卷揽胜的充实感。总的来说,从小说、散文的质量来看,还是显得“轻”了一点,“飘”了一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少了一点,深度上还不够份量——虽然个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本期小说一共包括两部中篇,四部短篇。总体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无华,叙事简单明了,流畅的程度类似于《故事会》的叙事方式。内容上也具有一种街谈巷议的特征,这从两篇中篇就能见出端倪。《家族》毫无疑问是个民间故事的集合体,只是因为分别把四个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串联起来,拼贴成一个家族,方才具有了历史画卷的意味。然而,叙事的分散和不够连贯仍然让这种拼合的痕迹十分明显。虽是写家族,字里行间却缺少整个家族应有的一种“血脉”贯通在行文过程中,所以四个部分即使拆开来看,也不影响各自成为独立完整的小故事,故而作为一个整体便显得底气不足。这显然是受了口传文学的影响,而忽略了作为小说这种文体的特殊的艺术加工。《海鸟》则是讲一个苦闷彷徨的小知识分子的故事——不错,就是“讲故事”,而且“讲故事”的痕迹十分明显,顺流直下,因势象形,仿佛是文中的“我”自己在大倒苦水。虽然是文艺小青年的自叙传,但不假修饰,如同旁人述说一般,充满了迷茫乃至懦弱的情绪。

与之相应的,回族作家李少军的两篇短篇小说的民间故事特征就更突出了。《冰郎刻母》本身就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民间故事,不仅各种民间母题在其中层出不穷,其叙事方式也是如说书艺人一般,具有民间味道的,然而也缺乏修饰和灵性的。《天鹅》的民间味要淡一些,然而用了与前者相似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就好像蜕变成了主旋律题材的程式化写作——人物性格是单调的,故事情节是直线的,最终结果是大团圆的——这种民间文学的特征一旦照搬到严肃的小说题材上来,就会出现政治化文学思潮中的这种贯见的毛病,写作本身就成了一件刻板僵化的事。包括那篇《卢塞恩之恋》也是如此,这里就不赘述了。

唯一一篇让笔者觉得与众不同的,是孟学祥的短篇《中秋月圆》。同样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作者却把它写出了味道。和前面所说的中短篇不一样,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并不遵循“非好即坏”的简单化原则(确切地说这篇小说里就没有坏人),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所有人物不外两个小孩和两位老人,情节没有那么传奇性的跌宕起伏的特征,所以脸谱化、程式化的弊病反而不见诸纸上,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温馨的小动作小场面和不经意的感动和伤怀。在通篇皆是民歌调子的包围之中,这篇小说就好像一首小夜曲倏然响起,引人入胜。

散文作品方面,还算差强人意。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散文如《传世书画》、《大漠奇石》、《穿过语言的“碱性”》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另外《地图中部的那一座山》拥有一个不错的开头,虽然也有旅游标志的嫌疑,但妙在有趣也无妨。其他散文如《我想有把小号吹》《仰视布达拉宫》则文气平平,在单一地抒发个人感受或描写客观事实的同时无法顾忌更深度的所在,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

总的来说,这一期杂志的特点还是数量胜于质量——故事性强,而艺术性和思想性弱,如若今后不在文章的文学性方面多下功夫,恐怕难以从浩如烟海的“故事会”之流中脱颖而出。

本期未评篇目:

《温暖的写作(创作谈)》,李少军,创作杂谈,1800

《穿过语言的“碱性”》,黑丰,文化随笔,4300

《传世书画》,阳飏,文化随笔,5600

《大漠奇石:熠熠生辉的沉默(外一篇)》,王秋才,抒情散文,3000

《地图中部的那一座山(外一篇)》,葛林,抒情散文,5500

《我想有把小号吹(外一篇)》,高琨,抒情散文,3100

《仰视布达拉宫》,拜学英,抒情散文,2200

《宁夏在黄河胸口上(组诗)》,冉仲景,诗歌,650

《野宿黑鹰山(组诗)》,李长瑜,诗歌,450

《我走动在村子的一角(组诗)》,张联,诗歌,1000

《巴文化的悲怆诗史——长篇小说<大河之舞>访谈录》,罗伟章 向荣,访谈录,8600

《文艺创作要走大道求精品》,袁进明,文化批评,1800

《两副笔墨 挥洒一种人生——读杜晓明诗文札记》,许凌,随笔札记,3200

本期重点推荐:

《中秋月圆》,孟学祥,短篇小说,10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