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去的孤寂

(2009-11-04 09:04:05)
标签:

村子

村口

陈国民

月亮山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远去的孤寂

(破败的房屋里,再也见不到故人的身影)

2006年的五一长假还有三天,我们几个同学决定到月亮山去看望在那里教书的中学同学陈国民。

虽然是同学,但我和陈国民的交往并不是很深,中学毕业后分手,各自上大学直至参加工作,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想不到有一次他却到市里来找我,说他们那里的孩子太可怜,读不起书的人很多,叫我帮他在报纸上发一个呼吁,希望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那些贫穷的孩子,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上学读书的机会。我根据他的要求写了一篇新闻在报上发出来后给他寄了一份报纸,不久后他又到市里来了一趟,是特意来感谢我的,并给我带来了月亮山的一些土特产,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他的信息了,但是他所在的那个村和他所任教的那所学校的名字却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月亮山的很多村寨都没有通公路,陈国民所在的学校也没有通公路,横亘在乡政府所在地和陈国民所在学校的一条大河阻断了公路的延伸,从乡政府所在地修出来的公路到了这条河边后就再也修不下去了,由于没有钱,河上的桥一直都架不起来。据说村民们也曾动过集资修桥的念头,但是一听说修这座桥至少需要六十万元,这对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的村民们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大家就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桥也就没有通向村里的公路,从乡政府延伸出来的公路修到这条大河边后就成了一条断头的公路,断头公路上很少有车来往,只是到赶集天时才有一些农用车到河边来接人去赶集。由于路常年得不到保养,很多地方已经被山洪冲得坑坑洼洼。我们把开来的车停在乡政府所在地后,又从乡政府所在地租用了一辆农用车,农用车在二十四公里长的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我们送到河边。

来之前我们视图联系陈国民,但是没有办法联系上,陈国民留下的手机号已经关机,除了一个村子名和一个学校名,陈国民再没有留下什么联系方式,这让我们联系起来十分困难,在县城工作的同学通过一些别的途径也没有联系到陈国民。他们都说陈国民还在那里教书,这个消息我们到乡里时也得到了证实,这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感到了安慰:能见上陈国民,也不枉我们大老远地跑一趟。

我们在乡中学找到几个在这里住校读书的学生,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翻过了三座大山,走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望见了那散落在山野四周的村落。来之前我们设想了许多困难,但没想到这些困难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特别是所经过的每一座山,都是那样的高大和险峻。常言说山路曲折,而我们所经过的这些山路,看上去却没有多少曲折,特别是上山的那些路,都是直直地从山脚向山顶上延伸,陡峭的地方就像攀天梯,每上一步都必须要停下来喘一口气。这还不算最难受,最难受的是山上很少有风吹过,没有风的吹拂,身上的汗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往下淌,衣服是早已经湿透了。开始爬山时,大家还都有说有笑的,还没有上到半山,就已经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了,所有印入耳中的,除了“嗡嗡”的耳鸣声外,就是一阵高过一阵的喘气声。好在那些中学生都是走惯了山路的,他们不光帮我们分担了我们带来的一些为陈国民的学校募捐到的衣物、书籍,还帮我们分担了身上的部分行李。上到第一个山顶时,学生们指着远处的一座大山对我们说村子就在山脚下,陈国民就住在那里,他所任教的学校也在那里,再爬两座山,转三个弯就到了。他们所指的那座山看上去距离我们所在的这座山并不是很遥远,从我们所在的地方看过去,不光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就连山上的树木也看得很清楚。如果是直线距离的话,应该连两公里都不到。但我们还是低估了大山的险恶,我们好不容易气喘吁吁爬上第二座山头时,所见到的那座山的距离还是跟刚才我们所见到的一样,看那直线距离也最多不过两公里。一路上,我们带来的水早就已经喝光了,好在一路上的路边时不时有群众修建的水窖,屯积了很多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水,在这些水窖边,我们不光能喝到清凉的山泉水,还能用它们来洗脸、洗身子。两座山,三个弯,足足折腾了我们两个多小时,快到夕阳西下时我们才走进村子。进村后再回过头来看,那些被我们征服的大山仿佛就耸立在我们的身后。

在县上工作的同学早几天已经通过乡政府的关系把我们要来的消息告诉了陈国民,我们刚走到村口,就看到了他的身影。到村口来迎接我们的,不光陈国民一个人,还有村子里的乡亲们,他们把我们当成了来扶贫帮困的工作队,所以特地在村口为我们举行了一个山野中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这让我们感到很惭愧。

在村子里吃好晚饭后陈国民把我们带到他所任教的学校,学校建在距村子有半里远的小山包上,陈国民的家就安在学校里面。陈国民的爱人也是我们原来县中的校友,比我们低两届,是他篮球场上的崇拜者。毕业时没有考上学校,就跟随陈国民义无反顾地跑到了这个小山村。她原来也是这个学校的一名代课教师,后来因为经常领不到工资家中的生活陷入困境,不得已只好辞去代课教师的工作,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因为是高中毕业生,她很快就在一个私营企业里干上了白领,收入还相当可观,一年的收入可以抵上在这边代课十年的工资收入。打工三年后把他们的两个孩子也带了过去,并动员陈国民也到那边去打工,开始陈国民不愿意去,为这件事他们夫妻之间经常闹别扭,她爱人已经对他发出了最后的通牒,说如果陈国民还在执迷不误地呆在这种鬼地方教书,就要考虑分手的事情了。陈国民说他已经决定要离开这里了,把这一个学期的课一上完他就离开,去那边他还是干教书的老本行,她爱人已经在那边为他找好了一个学校,他说如果他再不过去恐怕连两个孩子都不认他了。说这话时陈国民一直不敢面对我们,他的脸别向远处,就好象在面对着大山说出的这一番话,这让我们听起来也是空空荡荡的。

谁也想不到会是这个结果,我们虽说是来度假的,但更多的是想来看看陈国民和他的学校,并用我们能尽到的努力来为他的教学出一把力。我们原以为我们的到来会让陈国民高兴,想不到我们的到来却像是来给陈国民送行的,这让奔波了几十里山路的我们感到有种说不出口的难受。晚上在陈国民的家里,我们十多个男女同学谁也没有休息,坐着摆谈了一夜,说是摆谈其实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听陈国民一个人说,听他说他教书的事,说他和这所学校、和学校学生们的事,他说他开始真的是想在这里教一辈子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这里的孩子们都读得起书,都能掌握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努力了,其结果收效并不明显,由于这里贫困的人家太多,很多孩子不能上学读书,即使进了学校还没有上完小学就已经有很多人辍学了。陈国民说他在这里教了近十年的书,所领的工资大部分都补贴在了学生的书本费上,即使这样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把适龄的孩子们都送进学校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家孩子稍大一点后就不让再进学校,而是把他们送出去打工了。所以现在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适龄的生源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教育部门为了收缩办学点,准备将他所在的学校合并到另一所学校去。既然学校都不在了,他守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呢?末了陈国民对我们说,说他现在混得还不如一个农民,农民还有几块地,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屋,而他什么都没有,连住的地方都还是学校的。陈国民的话说得酸酸的,让我们都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个以前连县城都不愿呆,而甘愿回到月亮山来教书的人要想到出走的,但我想陈国民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了。我和来的这些同学本来有许多话想要对陈国民说,但是结果我们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就连想劝他留下来的话我们都没有说。第二天,我们没敢再在山村停留,早早地就离开了村子,陈国民执意要送我们到公路边,于是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我们就踏上了回程的路。

我们以为我们早,而村民们比我们起得更早,踏上山道时,我们注意到路两边的地里已经开始有人在劳作了,村民们跟陈国民打招呼,也同我们打招呼。陈国民要离开的事,乡亲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眼里,陈国民还是他们孩子的老师,还是那个撑起这一片土地上教育希望的人。上到第一个山顶时,太阳已经出来了,而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这漫山遍野的土地上,竟然开满了鲜艳夺目的映山红,就像是一夜之间开放的,在清晨阳光的映衬下,五光十色的花朵看上去更加鲜艳夺目,路边桃树上一枚枚细小的果实经露珠的洗礼后泛出了翠绿色的光,远处的晨雾袅袅升腾,扯出清晨一派繁忙的景象,在土里干活的人们一个劲地同我们打招呼,嘱我们走好,嘱陈国民一定要代大家把我们送到公路边。

同陈国民告别时,他紧拉住我们的手,激动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回首身后的土地,他一直都对我们说对不起,他说他真的是不想离开,但是他又不得不选择离开,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都搅得他很难受。最后他说:我最终还是要回到这里来,这里毕竟是我的家,就是到死的那天我也不会死在外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死劲地点着头,让哽在喉咙里的千言万语慢慢地淡化在心中,谁都知道,此刻想说的任何语言,出口后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惟有内心的祝福,才是最好的表达。

挥手告别时,陈国民还在那久久地站着,随着车子的越走越远,他那孤单的身影也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直到看不见了我们才把目光收回来,此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湿漉漉的,从眼里流出来的眼泪,既有流给陈国民的,也有流给月亮山和我们自己的,我们谁也不知道,月亮山未来的日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补记:陈国民到底还是走了,2008年月亮山陈国民曾经呆过的村寨通公路,再走月亮山时已经见不到陈国民,他曾经教过书的学校也变成了一幢摇摇欲坠的危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