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与“不像”(《夜郎文学》第十期目录)

标签:
歌声文学创作差别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一次逛街,在河边百子桥上看到有人唱山歌,站在旁边听,恰巧一位从农村来赶集的老人也站在旁边,每次一首歌的曲调结束时她都会摇头说“不像,不像”。我问老人怎么不像了,老人说我也讲不出来,就是觉得他们唱的不像山歌。带着好奇,我与老人唠叨起了唱山歌的感受,并叫老人唱一首歌给我听,老人即兴低低地唱了一首,唱完后老人对我说大街上人太多,不好意思放开唱,她说如果我真想听山歌,哪天就到她住的乡村去,她一定叫会唱山歌的人唱真正的山歌给我听。
同样是唱山歌,同样是互相对唱,同样是一样的曲调,为什么换了一个环境后一位从农村来的老人就觉得不像呢?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乡村,唱山歌是没有那么多讲究的,在院落、在村头,在休息时,在劳动中,在人多的地方、在一个人独处时都可以放开嗓子高唱。歌声一起,回音绕绕,有时还会引来更多歌声的和鸣。那种遍地是歌声的日子,那种通过真山真水回应出来的粗犷豪情,才叫人激情难抑。唱歌,应该唱的就是这种生活的激情。而反观在百子桥上唱山歌的人,歌声中就没有了那种原始的激情,演唱时就多出了许多做作的表演成分,这或许要归结于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吧。
由山歌的“不像”而想到我们现在从事的文学创作,其实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不像”的东西,只不过作为“歌手”的我们,却没有认真去发现。搞创作的人都懂得“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个道理,但一运用到实践中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特别是环境和阅历的改变后,现实生活一通过我们的笔触去感受,变成文字处理展示出来时就完全变了味,变成在外人看来什么都“不像”的东西。
生活需要真实,生活也需要演化,通过文字演化出来的生活只有不脱离现实的前提才会受到关注,才会打动读者的心。一篇作品,从构思到成型,这一阶段是作者的创作阶段,这个时段作者还可以自己说了算,一旦成型并向社会公开,作品的好坏就不再是作者说了算,而变成社会和公众评头论足的对象了,因此“像与不像”就完全脱离了作者的主宰。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不像”的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想更多的原因还是在我们作者本身,我们在构思和创作的时候,往往只是凭个人的感情和喜好的情绪,过多地去注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而忽略了大众的喜好、社会的认同和读者的感受,所以作品中才出现了那么多“不像”的成分。
文学作品的演变过程,是生活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跨越过程,但不管怎样跨越都不会脱离生活的基础。一个作家,不光要善于发现生活,还要善于归纳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提取更加贴近大众的东西,要善于深入生活去吸取更多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要善于听取大众的声音来判定自己的创作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经得起大众的检验,才不会有人说“不像”。
写作如唱歌,“不像”与“像”之间其实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去认真思考,这细微的差别就不容易被看出来,如果我们搞创作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出这个差别,在我们的创作中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关注读者的阅读取向,少一点自我情绪的渲染和发泄,我们就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接受,让大众公认为很“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