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景物之——石头

(2009-03-07 11:12:53)
标签:

喀斯特

大山

石头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石头是故乡这片喀斯特土地上最旺盛的生命,随处可见的石头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它们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性格占据着这片土地生存的空间。在生我养我的那片大山上,脚踩的是石头,手触摸到的是石头,最吸引人的风景也是石头。我的父辈们长年居住的屋子是用石头盖成的,石头下的基脚,石头砌的墙身,石头铺的地板,石头盖的屋顶,甚至于连家中坐的凳子也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

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社会的文明,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故事都是和石头分不开的。说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则先来说一说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见证——那些散落在四周大山上的古屯,古屯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四方形,有的建在山顶上,有的则建在悬崖上,每个屯的占地面积都在一万五千平方米至两万平方米之间,屯的四面是石头砌起的高高的围墙包围着,有一个大门、两个小门以及多个窗户与屯内相通,屯内一般都分为上中下三个大厅,除进门的第一个大厅稍大外,其余两个大厅的面积都相差不大。另两个厅与第一大厅之间都有围墙相隔,从第一个大厅往另外两个厅走,都分别要上四到五级的台阶,穿过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小门才能够进入。古屯围墙上的石头都是一整颗一整颗码上去的,围墙高二至三米,每颗石头的重量至少都在三百公斤以上,厚度在一百公分左右,石头与石头之间码得很严实,虽然没用泥土勾缝,但缝隙却很小,不注意看还很难看出来。古屯与古屯之间的距离都在二到三公里之间,呈三角形或四方形排列,呼喊可听到,有小路相通,可互相照应。古屯虽然与这片土地的历史息息相关,但奇怪的是我在查阅史志的时候却没有查到有关古屯的记载,而古屯留下的野史版本却很多,有说是三国时期孟家老祖先孟获抗击诸葛亮南侵时屯兵的地方(我们有的孟姓族人说自己是孟获的后代);有说是明朝我们的祖先被迫从江西迁入贵州的时候建的营寨;自称是杨家将后代的杨姓族人则直截了当地说古屯是宋朝时候杨六郎南征时的兵营。众多的野史引出了众多的纷争,由于没有史志可考证,古屯就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谜,让人无法读透也让人无法猜透,但有一点可以证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史一定是从古屯的石头上开始的。

古屯的石头是怎样砌上去的我无从得知,因为砌在古屯围墙上的石头都很大很重,有的石头要四到五个人才勉强能够搬动,而搬到那么高的围墙上,没有一定的功夫、没有一定的技巧是很难办得到的。所以我想,如果不是生活的艰难、不是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是不会花那么多的功夫和精力来砌这么一个屯堡的。有一天我爬上屯堡,脱掉鞋子,赤脚走在残破的城墙上时,内心突然间就生出了一种悲哀:土地这么大天空这么广,而我的祖先为了能在这片到处都是石头的土地上生存下来,不得不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用石头把自己包围起来才觉得安宁。另一种悲哀是祖先留下来的文明在今天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以至于每一个古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把古屯围墙上的石头撬回家起房建屋,有人撬来烧石灰,有人撬来做厕所的蹲板,也许这就是石头的悲剧,前人用了后人也还可以再利用。

故乡景物之——石头

不管历史怎样发展和社会怎样进步,长了石头的土地就很难再长出庄稼。翻开这片土地的历史,每一页都被石头压得很沉重,曾经那满坡满岭的石头总是留给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的饥荒和贫瘠,记得春天该播种了,我的父辈们都是用布袋背上出山找来的玉米种,在满山满岭的石头缝中抠土、播种,在那巴掌大的一片土旮旯上种下生存的希望。但是希望总是过多地被失望所代替,种下地的庄稼出苗后,由于土层薄,供养严重不足,长出来的苗看上去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夏天更残酷,一场暴雨下来,没有树的山上到处都是水沟,山洪暴发的时候,除了石头,泥土和庄稼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即使有一些侥幸未被山洪冲走的庄稼苗,也东倒西歪,随时都有被风连根拨起的可能,而那些石头,在大雨的冲洗下,则变得更加油黑光亮。秋天对我的父辈们而言,收获的只有叹息,山上那些存活下来的玉米,结出的果实瘦瘦的,即使是那些远足归来站在石头上歇息的鸟儿们,都懒得伸嘴去啄一啄。没有泥土与石头分享这片土地的偏爱,山上的石头就富得冒了一层油,大雨过后石头上的那层苔衣在阳光的反射下亮晃晃的,让人在读够一种无奈时也读到了一种大自然的神美。站在石头上,放眼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如果不是在这里谋生,你定会惊叹于造物主付予那些石头的神奇和美丽,然而一到冬天,满是石头的山上刮起来的风一阵一阵的,刮得人的脸疼心也疼,人走在山路上,脚踩在石头上,一股股寒气从脚直透到心。

历史,神话,现实共同交织在这片土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石头的生命,用石头铺起来的路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着,无论上坡还是下坡,那一块块相连的石头都没有一个尽头。为了少走弯路,我的祖先们用石头刻成指路牌立放在路边,为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指引着方向,那些不同文字、不同形状的指路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追求的渴望。走在前面的祖先们永远地走了,走不通石头铺的山路,他们就长眠在山路边,使山路边那些用石头垒起来的坟墓,同山路一道曲折,一道冗长。生活的艰难、山路的曲折刻画了这片土地的辛酸,我的祖先一直到我的父辈们很少有人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认为富贵贫贱不是自己掌握的,而是冥冥中的一种神力划分的,这种神力靠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在那些大山上的山路边,才出现了许许多多用石头树起来的“神”,那些“神”有人工雕刻的,有自然形状的,无论是哪一种,都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红布和红纸。不敢冲破“神”的阻力,不敢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立了那么多的指路牌而又走不出困境的主要原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外来投资者想在这片大山上办一个大理石厂,竟遭到了许多山里人的围攻,他们不准他动他们的“神石”,当天陪同有关部门去处理那件事情回来后,我为我的故乡落泪了。

石头就是石头,石头终究改变不了山里人的命运,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后,许多在石头世界里生活的人尝试着走出了石头封闭的大山,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不再曲折,不再冗长,而那些仍留在山上艰苦创业的人,也冲破了石头垒起的神话世界,开始了命运的抗争。

 故乡景物之——石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