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股摩根士丹利、入股力拓、三大石油巨头百亿美元海外出击……面对中国资本,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买下全球”表达出外界的一片惊叹。在他们眼中,“中国的收购者——保险柜里全是国家资金——不停签下越来越大胆的合同。”
然而,这更像是起跑前的一次热身。
实际上,在中国的国企之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如李书福者们,已不满足局限于争夺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市场。30年的积累,使得他们在资金和管理经验上具备了布局全球的可能。这批雄心勃勃的淘金者,正密切关注来自海外的任何机会。引文部分来自新浪网新闻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02/103719995694.shtml)
在媒体对吉利汽车等收购的一片狂欢声中,我剩下的只有恐惧,总觉得这和当年日本大衰退前买下美国的赞叹是何等的相似!
关注和把握来自海外的机会固然是对的,但要警惕我们收购的是全球的未来还是别人的过去。汽车行业正在兴起新能源技术浪潮,各类新能源汽车也在渐次面市,不难想象在汽车领域下一个最大的技术革新,必将是原有发动机技术的淘汰。不要忘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曾经辉煌的宝丽来即时成相技术和几大胶片巨头们因数码技术的兴起,早已经风光不再,面临巨大的生存之痛。
放眼美国看看曾经的世界汽车工业之都———底特律,在2009年2月,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其列入全美“最悲惨城市”之一,预示着这座城市似乎正在被人遗弃。当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主流之后,拥有世界上汽车最大产能之国的中国又该将何去何从?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欧美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基地的向外转移,转移的不过是他们过去的辉煌和未来即将到来的包袱,但都被我们在一片欢呼声中用重金买了回来。试问:我们的企业有那么多钱去做未来必然淘汰和过剩的收购,为什么不投入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中去,占据未来汽车竞争的制高点??
文/何宗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