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标签:
育儿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 |
分类: 新闻资讯 |
1. 近期留学生在海外自杀,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状况频发,请问韩老师有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吗?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案例?
韩美龄:在国外留学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回国找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个案还是蛮多的。来访的个案不仅有抑郁症、焦虑症、自杀未遂者,我们还接待过不少表现出躁狂、妄想、幻觉等精神分裂症状的求助者。
2. 请韩老师从专业角度分析一下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建议我们的读者该如何预防?在出国后怎样判断自己有心理问题,问题发生后如何干预?
韩美龄:留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问题不是因留学而产生,而是心理素质没有培养好。有些孩子出国留学,不是他真的希望到国外去学习,去深造。而是因为在国内对环境适应性不良,在国内的学习环境里已经受了挫折,他的心理素质没有被培养出来,想在海外找一块理想的乐土,被父母送到国外去读书。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国外与国内,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有特别大的区别:有些老师同样没师德,有些同学同样人品素质很差;学习依然需要努力等等。受到挫折之后,又是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异国他乡。在国内已经适应不了,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的素质并没有提升改变,反而抱着最好的理想面对陌生的环境,一旦遇到挫折性事件或情景,心理的问题就会激化,从而导致出现所谓的抑郁、焦虑性情绪障碍,出现精神分裂的表现,甚至有人走向结束自己生命的终点。
第二类:在国内适应很不错,对出国抱有良好的理想,只是想着出国怎么好,缺乏对出国后所遇挫折和困难的预防和坚持,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做,同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又缺少内心渴望而熟悉的社会文化及社会人群支持系统的抚慰。
第三类:遇到突出性事件,自己心现难以接受,却又找不到让自己认可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抑郁焦虑。
3. 针对中国留学生即便有心理问题也选择少于父母沟通,报喜不报忧,更不会在国外找专业人士咨询,宁可自己忍着,对这一现象韩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韩美龄:针对中国留学生即便有心理问题也选择少于父母沟通,报喜不报忧这一现象,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很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心态基础上思考孩子面对的问题,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孩子如何做,认为孩子应该怎么做,缺乏和孩子沟通共同面对孩子面对问题的解决前提,孩子们自然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沟通。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知道父母很不容易,孩子们不想给父母增加心理负担,所以自己一个人杠着,能不和父母说就不说。
第三种情况是:父母本不能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建议,把事情告诉他们,他们除了担心啰嗦外,也帮不上什么忙,甚至是越帮越乱,还不如不说。
至于不在海外找人做心理咨询,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怕花钱;二是没有这个消费习惯;三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让外人看;四是没有熟悉了解的心理咨询师,找了未必能帮助解决问题。
心理专家韩美龄最后建议:
对于父母来说:很多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同发展,父母成长能帮助孩子最好。
对于出国留学生则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找相关资料书籍案例,看看别人怎么应对的;
二、搁置问题,继续前进,让问题在前进中得到解决;
三、提前给自己储备心理咨询师。前提是,在网上关注心理咨询师的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和咨询师适当互动,了解咨询师的思想、个性、知识面,阅识,给自己储备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找自己认可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自己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