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2022-03-18 15:50:04)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写作教学研习 |
二、文言文阅读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是:
能力类型 |
能力层级 |
具体要求 |
理解 |
B |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分析综合 |
C |
⑤筛选文中的信息。 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鉴赏评价 |
E |
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这里所说的“浅易”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文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生而言的。所谓“浅易”,主要表现在:①文中涉及的词语及相关知识多为常见常用,不需过多地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就能够完全读懂。②选文多为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物传记类文章或其他散文。
文言文测试分单选题和客观题两种题型,分别出现在第Ⅰ卷和第Ⅱ卷中。从试题特点看,单选题的考查“言”“文”并重。“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词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主观题主要指翻 译和断句。文言文翻译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句式和用法”在第Ⅱ卷同文言文翻译结合起来考查;翻译的句子一般从上文的阅读材料中选出;翻译的文句偏重选句特点及表达方式,以及对实词、虚词的理解;难度不会太大,主要得分点是中学学过的,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阅读材料出处避熟就生,命题者有意识避开《史记》等常见文言阅读材料;文体仍以史传作品和散文为主,但其他体裁的材料数量也有所增加,文言小说也开始出现。
温馨 提 示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必考试题,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新课标的试行,文言文不仅在教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分值比例越来越大。这些都应引起我们复习时的重视。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精讲*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适合。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C[来源: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适”是“到”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自己的。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共同。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谢罪。
B.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颁发。
D.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表现优异。
解析:共:通“供”,供应。
A
解析:B“善”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C“颁”是通假字,通“斑”。D“突出”是古今异义词,“突然出现”。
*对应训练*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精讲*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考试说明》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考试说明》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规定为17个,即“而、何、乎、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固、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如:
下列各句中加线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介词,趁着。
B.东割膏腴之地 之:助词,的。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而:连词,表并列。
D.以致天下之士 以:连词,表目的。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这里考查的都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因”是“动词,沿袭”。
*对应训练*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D.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
解析:B则:连词,相当于“那么”。A乃:介词,于是,相当于“就”/介词,相当于“才”。C之:助词,的/代词,指荆轲。D以:连词,相当于“来”/介词,相当于“按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渔父莞尔而笑
②及其所之既倦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
解析: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修饰。之:往,到达/助词,相当于“的”。
考点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精讲*
“理解”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指的是文言文特殊句式。《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四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此考点考查考生的能力是: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这个考点,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而是要根据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如:
⑴下列各句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B。ACD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B为常式句。
⑵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秦孝公据崤山之固,拥雍州之地
⑤毋从俱死也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沛公安在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B。此类题型中的句式有的不止一种,需认真判断哪一种分类最合适。①⑨为被动句,①③⑤为省略句,②④为定语后置句,⑧为宾语前置句,⑤⑥⑦⑩为判断句。B项分类依次是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⑶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臣请完璧归赵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单于壮其节
D.且庸人尚羞之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BCD和例句相同,都是形容词用作意动词。A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对应训练*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⑶刘备,天下枭雄
⑷若属皆且为所虏
⑸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⑹臣诚恐见笑于大方之家
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⑻王之蔽,甚矣
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⑽甚矣,汝之不惠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主谓倒装句
⑾古之人不余欺也
⑿大王来何操
⒀沛公安在
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⒂唯命是从
⒃石之铿然有声者
⒄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⒇申之以孝悌之义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⑴籍吏民,封府库
⑵如平地三月 花者
⑶常以身翼蔽沛公
⑷卒廷见相如
⑸宦士三百人于吴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花:名词用作动词,开花。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宦:名词用作使动词,使……担任官宦。
⑹稍稍宾客其父宾
⑺其继有在者乎
⑻可烧而走也
⑼供其乏困乏
⑽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⑾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
继:动词用作名词,继承的人。
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走。
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弱: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削弱。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词,认为……美。
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精讲*
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 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即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达”。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此也必须明确。如: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⑵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私仇也。
*对应训练*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考点五 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点精讲*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难度加大了的句意理解能力,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如:
下列各句都选自李密《陈情表》,全都表现作者“孝为先”思想的一组是(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④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⑤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⑥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②说的是祖母对作者的抚养。④自陈左右为难的处境。⑥表现官府催促的急迫。
8.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规模宏大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对应训练*
A
解析:BCD都是描写建筑物的具体状况。
考点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精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使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综合能力。所谓“内容要点”,是指内
容的主要之点,即能够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在准确划分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所谓“中心意思”,指的是作者借助所写之人之事而表达出来的某种意图或态度。而“概括中心意思”则属于对所选语段的整体把握,即所叙述的事实说明或表现了什么。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度。
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对《赤壁赋》中相关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
B.文章第三段中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酒酣歌罢,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琢磨的感情与思想变
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欲扬先抑,为下文作反面铺垫。
9.阅读下面《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答:
*对应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灭郑对秦无益,存郑可以得到一东道主;②灭郑只能使对手强大,对己造成损害,存郑可以得到一盟友。
考点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精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就表现形式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露而明显,对此只需抓住包含这些信息的句子。但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含蓄而曲折的,因此,要特别留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遣词、造句、用语,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谈得上“概括”和“分析”。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如:
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苏轼《赤壁赋》,阅读后回答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生“哀”与“羡”的原因是什么?苏子不“哀”不“羡”的原因是什么?
答:
从文中阐述的“变”与“不变”关系来看,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故生“哀”与“羡”;而苏子知其变,又知其不变,故不“哀”不“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10.阅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选段,概括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答:
*对应训练*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目的,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解析:原文分两个层次,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道理,将其概括为一句连贯的话语即可。
考点七 文言文断句
*考点精讲*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如:
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1.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
*对应训练*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解析:断句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同时注意“也”“耳”“夫”等关键词语的提示作用。
临场 技 巧
1.整体阅读,粗略读懂大意。可以参看文言内容归纳题,从中获得理解原文大意的有效提示。
2.精读文章,边读边画虚线以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要弄清楚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几件事,几个人;是一人一件事,还是一人多件事,还是一人多件事。还要弄清楚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3.阅读中暂时不懂的词义和句子,要学会跳读法,不必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速度。
4.注意把题干句子带入原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上下勾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答案。
5.要有文言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课外知识运用到文言文本中。
6.从时间总量上讲,20分的文言文阅读题大体要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定要重“读”轻“解”,用13分钟左右去“读”,7分钟左右去“解”。
题型一 选用句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D
解析:动:动不动,经常。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索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
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
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
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 安静,一直
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
D
解析:③句是魏德深的威名使恶人害怕,⑥句是陈述朝廷持节使者将魏德深判给贵乡的事实,两句都与题旨无关。运用排除法,故选D。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⑵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们控制的。
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6.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薄:迫近,接近。
D
解析:①是朱昭驳斥悟儿思齐说宋失信于天下的话;②表现朱昭的勇敢,并进一步驳斥悟儿思齐;⑥是朱昭突出城围的举动。①②⑥均与题干无关,故选D。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
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
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叱骂,张弓要射
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
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
箭而死。[来源:学科网]
C[来源:学,科,网]
解析:“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错,原意是“敌人利诱(收买)守城的士兵,得以登上城池”。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译文:
⑵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译文:
他们整个被围了四天,城墙大多坍塌毁坏,朱昭用智谋补充防御,都中规中矩,但不能再支撑下去。
朱昭率领众人在大道处迎战,从傍晚一直战到天亮,尸体填塞街道不能通行。
解析:⑴关键词:“凡”译为“总共”;“以”介词,译为“凭着”;“合法”译为“中规中矩”;“支”译为“支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2009年高考福建卷]
9.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C
1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
人,悠然自得。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鉴赏中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也不理解”的表述不合文意,应是“不理会”。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母亲担忧呢?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使歙喻旨
D
解析:发:拆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原文略)
*对型演练*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
B
解析:A②不能表现他善守。C①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D①只能表现他忠诚,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②不能表现他能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解析:A公孙述并没有自然灭亡,这是来歙的推断。B来歙没有“主动请缨攻打略阳”。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Zxxk.Com]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感朝廷制度未备
A
解析:备:完备。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原文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解析:A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的后面,表示句中停顿,译不出。B乃:连词,相当于“于是”。C以:介词,相当于“用”/介词,相当于“把”。D其:代词,相当于“他的”/代词,相当于“这(年)”。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
导,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
B.曹褒上书皇帝,建议兴作礼乐,但太常巢堪看到奏章后,没有答应
曹褒的建议。后曹褒再次上书,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
C.曹褒做圉县县令时,以理治人,以德教化。进入圉县境内的别的郡
县的五个强盗被抓住后,曹褒亲自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没有杀
掉他们。
B
D.曹褒体恤民情,安葬、祭祀没有子女的死者。关心百姓疾苦,疫情发
生,亲自巡察并为病人请医送药。由于精简了机构,辞退了奸人,因
此,百姓不再愁吃穿。
解析:A“博雅疏通”意为“学识渊博、通达事理”。C曹褒只对抓捕强盗的官吏阐明了礼治和德化的道理,并没直接对强盗进行教化。D“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与“百姓不再愁吃穿”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9.把文言文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
译文:
译文:
20.下列句子中加线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寻为永嘉太守 寻:不久。
B.冲性和顺 和:和气。
C.文帝嗣位 嗣位:继位。
D.特申长幼之敬 申:表示。
B
解析:和:温和。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原文略)
2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冲被推崇尊重的一组是( )
①大同三年,以帝甥赐爵安东亭侯
解析:②表现其爱好。④表现其性格特点。⑥表现其不追逐名利。
D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长沙内史”是后来升任的,而不是服丧期满立即被奉任的。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解析:过:错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
待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解析:A者:助词,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助词,相当于“……的人”。B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介词,相当于“因为”。D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题型二 史传文阅读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8题。[2009年高考山东卷]
2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27.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解析: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是箕郑对晋文公的劝导,并不能直接体现诚信。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是不诚信导致的结果,不能表现诚信。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
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⑴关键词:彼、其信、可无归。⑵关键词:止之食、故人、诺。
⑶关键词:而、非以成。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有加惠于其臣
A
解析:加:施加。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9—33题。[2009年高考天津卷]
(原文略)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
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D
解析:A乃:连词,相当于“却”/副词,相当于“才”。B其:代词,相当于“他”/代词,相当于“那”。C于:介词,相当于“跟”/介词,相当于“到”。
D而:连词,表示前后是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
3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A
3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鲍叔牙认为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错。鲍叔牙认为管仲奉君忠诚无贰,所以他一定不会接受管理鲁国政事。
3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他知道我们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浮晏子
3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解析:辞:解释,解说。
A
解析:A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B之: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若: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代词,相当于“你”。D则:连词,相当于“就”/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38题。(原文略)
*对型演练*
3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晏子“彰君之赐”的一组是( )
①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
3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解析:①“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传播君主的赏赐。⑤⑥则是传播君主赏赐的具体行为。其他三项:②是古之贤君“过之”的;③后面就有“此臣之罪也”,不是“彰君之赐”;④表现的是晏子的简朴。
3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结果弄巧成拙,自取
答案:D
解析: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用语过重。
[来源:学,科,网Z,X,X,K]
39.对下列句子中加的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黩近
D
解析:寡要:不得要领。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9—42题。(原文略)
4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的一组
是(
D
4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析:①是袁绍“迎汝南士大夫”,非“士大夫择所从”。②是说曹、张两人关系好。⑥是孙策采纳建议。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
解析:“中平”是皇帝年号 ,不是平定。
4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D
解析:率:大概。
题型三 杂记文阅读
十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3—46题。[2009年高考江苏卷]
44.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②写他为逃走作准备。③写他威吓敌人。④写他落魄时的表现。
C
解析:“两人一见如故”错。
4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因)呢?
6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
C
解析:信:果真,确实。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64题。(原文略)
*对型演练*
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解析:A因:介词,相当于“因此”/介词,相当于“经由,通过”。B则:连词,相当于“就”/副词,表判断,相当于“就是”。C于:介词,相当于“对”/介词,相当于“被”。D乃:副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析: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
6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书人的高谈阔论,(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
题型四 文言断句
十八、7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2009年高考江苏卷]
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十九、76.用斜线(/)给下 面文言文断句。[2009年高考北京卷]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防患 未 然
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点:①人事不清,张冠李戴。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乙做的事放在甲身上。②时事颠倒,前后杂糅。把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③歪曲概念,混淆是非。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④无中生有,以假扰真。⑤错连因果,产生混乱。把甲事件说成乙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常见标志性词语有“以致”“致使”“由于”“从而”“因此”“所以”等。⑥以偏概全,形成错解。遗漏文中有关内容、观点导致归纳、概括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