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环卫工发高跟鞋,“雷人慰问”伤人心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央视网特约评论
前几天,郑州二七区的环卫工人发福利了,可当鞋子拿到手,大家却傻了眼:不论男女,领到的都是女士鞋,不少还是女士高跟鞋,且鞋码也是乱的,根本没法儿穿……原来,这是爱心人士捐赠给环卫工人的鞋子。对此,环卫工所在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说,鞋子发放后有不少工友反映类似问题,公司已经与鞋城的商户联系,可以为大家调换鞋码。
大冬天的,竟然不分男女,统一给环卫工人送女士单鞋,尤其是高跟鞋,这样的“发福利”,是典型的“好心没办好事”。从初衷来讲,爱心人士捐助鞋子,一定是从内心对环卫工人抱着尊重;而环卫工所在的公司,想来也十分乐意把爱心传递到环卫工人手中。然而,整个捐助和发放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似乎过于粗放、粗心,从而让人感受不到丝毫暖心。如此发“福利”,环卫工人不吐槽才怪。
类似情形,其实并不少见。去年1月,陕西一家公司去西安市莲湖区大兴新区献爱心慰问环卫工,给每位环卫工发米面油。结果,有工人意外发现大米过期了。对此,大兴新区环卫工人道班房的一位负责人承认:“是我们自己弄错了,和献爱心的公司没有一点关系”。去年8月11日,南昌市青山湖区举行慰问环卫工人的爱心活动,却被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指证,其实是顶着烈日长达半小时,接受领导慰问。回过头看,不论是给环卫工发放“过期大米”,还是“顶着烈日接受慰问”,都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舆论批评。
究其根源,还在于组织者对慰问相关工作做得不实不细。眼下,一些地方慰问环卫工人的活动,在实践中有两个错误的极端。
一是,过于追求仪式感、程式化,把对环卫工人的慰问活动当做“工作成绩”大肆宣扬,重形式而轻内容,“领导出席—现场讲话—发完走人”的活动模式,往往会引发环卫工人的不满情绪;二是,认为慰问活动就是做做样子、表表姿态,对慰问物资的种类和质量缺乏严格的审核把关,更不会与慰问对象深入交流,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如此一来,有些慰问品对环卫工而言,就成了“摆设”,甚至是“废品”,慰问活动吃力不讨好。
一起起被曝光的“雷人慰问”,将“如何慰问”和“怎样慰问好”的问题,再次抛向了社会和相关方面。其实,不论是环卫公司自己安排慰问,还是接受社会组织的爱心捐赠,都应秉持“宁缺毋滥”和“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而不是来者不拒。只有真正了解和统计了环卫工人的意向,从他们的实际需求或难处出发,慰问活动才能规避错误和尴尬。这样,慰问才能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忙中出错、额外添堵。
当然,屡屡发生的“雷人慰问”,本身也是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不足的写照。除了基本的米面油、衣服鞋子等慰问品之外,我们更乐意看到,一些地方能够在就业机会、人身安全保险、薪资结构、退休保障等方面努力破题,给环卫工人更多政策护佑,以此,让他们工作得更安心、更开心。
后一篇:手写病历单走红,大家在点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