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版“我行贿了”或将成为悲剧
效仿印度网站“我行贿了(ipaidabribe)”,截至今天,国内已出现“我行贿了”等3家民间反腐网站,吸引了许多网友发帖揭露自己行贿内幕。“我行贿了”网站创办第二天已有近5万人访问,创办者坦言不担心网站被取缔,并获政府支持,因为反腐也是人民和党的需要。(6月12日,新华网)
这些年,网络反腐的呼声越来越高。“天价香烟局长”、“日记门局长”、“最牛烟草局长”等等官员在网络反腐活动中应声倒地。此次国内出现“我行贿了”等3家民间反腐网站,再一次将网络反腐和民间参与反腐推上了舆论浪尖。网站创办第二天就有近5万人访问,这样的关注热度令人振奋。
诚如网站创办者而言,“反腐是人民和党的需要”。不论放在哪个时期,腐败活动都是败坏政府形象,剥离人民利益的恶劣行为,必须加以监督制止。但是,在我看来,现有条件下,中国版“我行贿了”网站不可能成为民间反腐的“标杆”,其结局可能终将是一个悲剧。
理由之一,中国社会的“传统”使人在面对“我行贿了”时不免尴尬。在我们这里,“送礼”是行贿的华丽外衣。逢年过节,看望领导都将就送烟,送酒,送茶叶等。不说看望领导,就是在一些中小学教师过教师节时,家长也得前前后后忙着“送礼”。不仅如此,很多时候“送礼”会变成一种“竞争”:和同事面对同一个领导,会生怕领导不愿收礼。正所谓“小贿小发展,大贿大发展,不贿不发展”。如此“悠久传统”下,明明大家都没穿衣服,谁还愿意指着别人骂他“流氓不害臊”?从目前来看,虽然访问“我行贿了”网站的人数众多,但有多少人愿意对自己“壮士断腕”,还有待时日观察。
理由之二,中国版“我行贿了”网站仍缺少配套技术措施的跟进。就眼下来看,“我行贿了”至少要面临三大困难:第一,如何鉴别“网友曝”信息的真伪;第二,是否会受地方政府力量的干预,会否遭遇一些当事机构领导的“打招呼”;第三,如何在提供反腐线索和保障“线人”安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当然,纪检检察机关对“我行贿了”网站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如果有了线索相关部门却不愿重视深挖,反腐成果也就前功尽弃了。以上几个现实困境,正是中国版“我行贿了”反腐网站当下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我行贿了”网站走向悲剧也是迟早的事。
当然,从整个社会的心态来说,民众是不希望看到“我行贿了”网站成为悲剧的。舆论所希望的,正是“我行贿了”网站可以成为网络反腐的一把利剑,民间反腐力量能够在网络反腐的注脚下愈发强大,将一条条腐败的蛀虫推向“断头台”。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有成熟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措施的完善跟进。最重要的是,政府和民间要给予“我行贿了”包容与支持,让这里成为网络反腐与民众自我教育的平台。如此,“我行贿了”或可以避免悲剧,发挥出积极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