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网络“后宫”游戏的理想与现实
(2010-06-08 20:33:08)
标签:
杂谈 |
“恭迎皇上”“谢主隆恩”……在一个后宫游戏QQ群里,“皇上”和“皇后”一上线,“请安”之声“此起彼伏”。继网络“种地”“偷菜”“抢车位”等饱受争议的游戏之后,一款网络后宫游戏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争议。(6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网络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平凡无奇的东西都容易变成舆论的焦点。而寄生于此种信息土壤上的网络游戏无疑最易引人注目。从“种地偷菜”到“抢车位”,再到如今的“后宫”游戏,每一款网络游戏的滋生成长总少不了舆论口水的相伴。
就拿“后宫”游戏讲,一些道德理想主义者挥舞着道德大棒,认为“后宫”游戏“言必称‘奴婢’或‘主子’,正在传播一种奴性思想,‘有违道德准则’”。这种说法实在是一种道德自我理想主义的讨伐范畴,稍作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正有意无意规避着一个现实问题:这些被批评为“无聊”甚至“有违道德准则”的游戏为何还会如此受到年轻人的“宠爱”?在“后宫”游戏的背后,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倡导是否存在某些“空缺”?
根据记者的调查,热衷“后宫”游戏的玩家大多为“80”后和“90”后。我们知道,“80”后和“90”后的诞生之时正值我国社会各方面急速变革,飞速发展,他们从小就接触到“60”后“70”后所未有的大量信息,他们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在此背景下,“80”后“90”后显然更容易趋向接受新事物。所谓玩“后宫”游戏就是“有违道德准则”、“喜爱奴性思想”的说法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在“后宫”游戏中,新玩家需要参加由“娘娘们”组织的各种“殿试”,来实现向“王妃”“将军”等高级职位的“晋级”。而“殿试”的成功通过需要积累大量古诗词。有玩家坦言“以前我特别讨厌学古诗,为了玩这个游戏,我背了不少唐诗宋词。在群里发言时文绉绉的,很有意思”。这就奇怪了,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为何逼着孩子背唐诗宋词,他们往往不愿意背,在玩‘宫廷游戏’时却能够主动地、持续地学习?
诚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张继波说所言,“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这批人,他们的成长环境优越,同时也很孤独,对他们而言,兄弟姐妹已经成为过去式,他们渴望交流,又惧怕现实中复杂的人际交往,于是,网络游戏便成为他们排遣孤独、找寻自信的重要渠道。”无可讳言,“后宫”游戏就扮演了此种角色,同时,八成被调查者承认“压力太大,只是娱乐放松一下”也正好契合了张博士的这一说法。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背负了太多的重压,“房奴”、“车奴”、“卡奴”、“墓奴”、“菜奴”一个个压得你我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处在这样“四面楚歌”中的“80”后“90”后似乎更难找到合适的情绪倾诉和表达途径。社会给他们太多的生活桎梏的同时却忘了营造更多的压力发泄渠道和情绪倾诉途径。于是,一款款网络游戏成了他们心灵最后的避难所。
其实,关于网络,关于新事物从来都不缺少批评和赞美。“后宫”游戏也是如此,被道德主义者上纲上线,被斥之为“有违道德准则”、“奴性十足”。然而,“后宫”却如一面平静的镜子,以其最恍惚的方式,照出最尴尬的现实:教育系统崇尚自上而下“填鸭式”灌输,不注重“有效性”实践;社会文化充满功利,缺少宽容和引导;娱乐体系满是浮躁喧嚣,理性思考难觅其踪,社会心理倾诉机制扭扭捏捏,呼之不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