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受一种温度
(2009-11-13 13:17:23)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这部根据孔夫子讲学整理的书稿,时至今日,历练2000多年时光的洗礼,依旧挥发着她那暖人的温度和闪耀的光芒。
毋庸置疑,从孔夫子的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时代的新儒学,贯穿中国社会历代发展的无非是“儒、释、道”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和做人的行为准则。如此可见,《论语》这部经典著作所焕发的荣光和精髓对于我们今天仍旧重要。
读《论语》,最多看见的就有“仁”、“德”、“道”、“勇”。这些关键词在短短两万字的《论语》中频频“抛头露面”。其实,正式这样的4个关键字,传递出了儒家思想的指要和精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仪规范就是仁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重“修身”和“克己”,不断完善自己。“德”,“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德”,我们理解为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孔子认为,“德”包括忠、孝、爱、义、温良、恭敬、谦让等。而关于“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谓“道”?这里有很多看法。但是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到,儒家所谓的“道”更多只的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为人做事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关于“勇”,我想多说。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样看来,“勇”好像是“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确实,“勇”可以这么讲,但是孔子眼中的“勇”绝非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他就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诚的心境,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勇敢。所以,孔子所说的“勇”,不是“盲勇”,而是要有内涵的。记得子路又一次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用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段话十分清晰阐明了孔子对于“勇”的含义。那就是,要能崇尚“义”(也就是内心有所节制,行为上要减少过失),知错就改,内心要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和镇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啊!
掩卷而思,一部精彩的书绝对不是她的页面好看。而是能给人带来某种心灵深处的沉思和反省。能让人感觉有一种知识的营养去催人成长。而《论语》就是这样的经典,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只是一个体验者,一个实践者,《论语》给与我们的将是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沉思。关于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美与丑等等。
阅读《论语》,就是在反思自己。感受《论语》,就是在感受来自生命最初的情感和呼唤。《论语》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经典,而是一种温度,不温不火,源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很少触及的温暖。而这种温暖的归宿,必是我们每个人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读《论语》,感受经典,感受自我塑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