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医药行业年度总结——行业发展趋势
(2010-05-20 22:42:23)
标签:
财经经济gmp国药集团医药行业中国 |
分类: 笃道研究分析报告 |
一.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情况:
2009 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是在金融危机中复苏,表现出全线扩张的上升势头,我国医药工业
产、销、效益保持较快增速,医药外贸逆市前行,企业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产
业规模加速扩大。
二. 2009年医药工业数据总体增长
据国家工信部统计,2009 年,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 万亿元大关,达到
10382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1%,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
平(11.0%)3.9 个百分点。1998~2009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是GDP 增速的2
倍左右。
三. 监管制度环境日益完善
2009 年,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趋严的审批程序使
药品注册申报数量大幅下降,申报产品的结构明显改善。二是确保对医药器械产品监管工作的常态化。
三是力求使我国的GMP 更为系统、科学和全面。国家药监局在2009 年着力修订1998 年版GMP,
并争取在2010 年正式颁布。据了解,新版GMP 条款数量较1998 年版GMP 增加近4 倍,详细描述
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条款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保留了1998 年版大部分章节和主要内容,
涵盖了欧盟GMP 基本要求和WHO 的GMP 主要原则内容,适用于所有药品的生产。新版GMP 修
订体现了强调人员和质量体系建设的特点。
四.产业组织和区位结构优化
通过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医疗器械监督管
理条例》,我国药监部门进一步规范了对药品及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管理,逐步实现了以
法治药。通过严格实施GMP、GSP、GAP 等认证,大大增强了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淘
汰了一批不合格企业,医药企业多、小、散、乱局面有所改善。2009 年,面对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
的潮流,医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加快了产业组织结构调整。9 月,国务
院批准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实施联合重组,这两大集团的联合,为国药集团打造国内最大的医药航母
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 年国药集团的销售额有望超过1000 万元人民币。同样在9 月,国药集团下
属的商业公司国药控股在香港整体上市,募集资金超过百亿港元,给国药集团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0
月,上实集团对外公布其医药资产重组方案:即“新上药”以上海医药为平台,以换股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并购买上药集团以及上实控股旗下医药资产,实现除抗生素以外的上实系医药资产
整体上市,其总市值将超过220 亿元,“新上药”已成为一家集医药研发、制造、分销、零售于一体,
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大型综合医药龙头公司,成为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新上药”在2009 年第四季度
投资1 亿元,布局全国医药分销,广州中山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商联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常州亚邦集
团在内的4 家地方性分销龙头企业成为此次“新上药”股权收购或控股的主要对象。在并购方面,民营
企业也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与气魄。2009 年5 月,先声药业以1.4 亿元人民币现金通过收购Pearl Ocean
控股公司的全部股权,实现对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约35.1%股权的收购。11 月,先声药业又
斥资近2 亿元收购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的股权后,通过收购其股东China Vax 约
74.49%的股份,拥有江苏延申50.77%的股份,迈出了进军疫苗产业的步伐;12 月,先声药业又宣
布将收购天津天达药业有限公司瑞舒伐他汀钙片的权益。12 月,作为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复星医药,
投资1.6 亿元,与邯郸摩罗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投资合作。
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吸引风险投资等手段快速提升自身实力。目前已有近130
家医药企业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海外上市的企业有20 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产值比
重已经从2000 年的29.0%下降到2007 年的20%,三资经济比重上升到25%,私营经济比重为19%,
集体经济比重为4%。与此同时,产业区位优势亦进一步得到强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医药经济规模占
全国的66%左右,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医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7%,有14 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
企业销售收入前50 强,另外全球销售收入前20 强医药企业中的大部分都在该地区投资建厂或设立中
国总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在化学药物制剂、中药、生物制药及医疗仪
器设备等领域在全国名列前茅。京津冀鲁辽环渤海地区生物科技力量雄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地区
内省市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09 年,上海、江苏、
广东、浙江、北京五省市居进出口排名前五位,其外贸额合计368.95 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69.4%。
而正在崛起的中西部地区,正利用当地动植物中药材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中药产业。
五.医药外贸逆市上行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率下跌至2.5%~3.5%,我国医药外贸行
业亦一度出现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了逆市上扬的积极态势。2009 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达531.5
亿美元,同比增长9.8%。其中进口202.36 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出口3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医药外贸顺差126.7 亿美元,同比缩减16.6%。
自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国家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出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制造
产品,特别是低端医药产品加以限制,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明显增多。2009 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行
业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发起案件有4 起,涉案产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青霉
素工业盐、葡萄糖酸钠,涉案金额1.4 亿美元,涉及的国家有阿根廷、印度、欧盟。其特点为:一是
涉案产品范围由原料药扩展到医疗器械类产品。二是涉案的国家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展。三是涉
案金额逐年增加。四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反复提起反倾销调查。
六.中国成外企争夺主战场
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在全球尤其是欧美市场继续笼罩,欧美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增长较
为缓慢。而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成本的临床试验资源,医药市场连续
多年以20%以上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长,再加上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使跨国医药企业明显加快了对华
扩张的步伐。
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方式既有独资、也有合资和合作。据商务部的统计,2009 年我国医药行
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 个,同比下降15.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1 亿美元,同比增长33.66%。
2009 年医药行业外资主要来源地为中国香港、丹麦、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开曼群岛、新加坡等。
目前,合资和独资类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
26%~27%,是中国医药市场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辉瑞、默沙东、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
球前20 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不少外资企业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
药品批发领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