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财智联盟论坛 希望您能在我们的“我看私募”板块留下您宝贵的见解。
私募市场的争夺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而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的专户一对多,更是直接形成了两军对垒的现状。
记者接触的不少银行客户普遍认为阳光私募单兵匹马,缺乏公募团队的作战优势;而公募基金不仅依赖于强大的公司平台,还有许多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掌舵。为此,专户一对多业绩肯定要好于阳光私募。
不过,这仅仅是客户们根据常识做出的判断,如果他们走入一些优秀的阳光私募机构,会发现一切跟想象中有很大的不同。
团队化运作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明星基金经理吕俊掌舵的民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尽管这家私募机构成立才一年有余,但在圈内已是公认的"基金公司".
"成立一年来,吕俊不断地从公募、券商招募人才,成立专门的投研团队、市场部、营运部和风险合规部门,完全是以打造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模式在做资产管理业务。"上海一位从业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与很多私募机构只靠明星基金经理的能力来管理客户资产不同,从容投资的团队化运作特征特别明显。
当记者走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民生路1403号的从容投资时,明显感觉到公司的架构和部门等硬件设施,跟基金公司的条件相比不相上下。例如,该公司实行严格的"防火墙"安排。在办公布局时,有意识的把"市场体系"和"投研体系"的办公区域分别独立,目的是完善内部管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另外,该公司还设置了专门的风险控制岗以及独立的交易室,交易室还安装了录音设备和专业的交易软件,全程监控交易过程的进行。
"资产管理行业最重要的不是人数,而是人才,是人才本身所具备的经验、知识、勤奋,这才是决定投资业绩的核心和关键。亦是从容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吕俊说,过去一年,从容投资不断招聘各个部门的所需人才。投资研究团队从成立时期的6个人扩容到14个人。
如今,在投资决策委员会方面,从容投资汇集了来自香港、台湾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内大型管理公司最优秀的三大投资经理,除吕俊本人之外、还有JP摩根资产管理(香港)公司的大中华区投资总监钟民颖和JF台湾基金经理唐云益。
吕俊告诉记者,公司有一批从券商、基金公司过来的资深行业研究员,除此之外也招聘了一些新人,在投研结构上,有意识地进行了新老搭配。
注重长期激励
尽管私募机构的团队越来越完善,但公募平台的优势和光环似乎更有吸引力。为何大型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愿意由大平台转入小机构?
"主要吸引力是激励机制。"圈内一位有十年从业经验的基金高管直言,公募基金追求的是相对收益,目的在于规模扩张。"基金经理的收入跟业绩的好坏,并没有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而私募基金优秀追求的是业绩,投研人员的报酬直接跟业绩挂钩。"也许外界的人会认为激励机制并不重要,但记者发现,如果缺乏激励机制,就算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券商自营业务,其投资经理也没有动力。
"公司今年给我的目标是20%的业绩,如今已经有40%了,我还有什么动力往前跑?"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自营部老总感慨,在资产管理行业,缺乏激励机制,投资经理就缺乏追求业绩的动力。
不过,后起之秀——阳光私募这样一个机构群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吕俊告诉记者,"除了投资决策委员会的人员,以合伙的形式来实现长期激励外,公司已经向骨干投资人员公布了长期激励的路线图。"他介绍说,"根据这个路线图,投研人员清楚地明白自己将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获得与分享利润的权利。将来实际合适,还会将受益人扩展到其他关键员工头上。"
吕俊认为,长期激励机制"是分享型的"。它跟年终奖金并不相同,年终奖金到底能发多少,一般由公司决定,员工事先并不清楚。而"长期激励是公司把一部分收益拿出来跟管理资产挂钩,员工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的回报。"
据了解,目前还只有少数优秀的私募机构采取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例如,涌金资产管理公司每年会将利润的50%分给员工,相当于员工持有50%的股权;而景林资产管理公司是将股权分给研究员持有,直接进行股权激励。重阳投资也在计划将股权分给投研人员。
"分享型的股权激励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上海一家私募机构的投资总监认为,基金经理在公募平台就是打工,在同等条件下,这个平台还有不少光环,很多人会选择留在公募。因此,他认为,如果只是到私募机构打工,估计很难吸引"边际贡献度比较高的人才".换一个角度看,当阳光私募机构纷纷以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时,优秀的成绩单也许是指日可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