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理:一个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

(2009-09-21 22:57:36)
标签:

基金

财经

惠理集团

新昌营造

谢清海

中国

分类: 财智小秘诀

   欢迎光临中国财智联盟论坛

   资产管理规模从初始时的560万美元到最高时的73亿美元,自1993年成立以来期间经历二次金融危机,却仍能保持低波动、高回报的业绩表现,这就是香港首家纯基金上市公司惠理集团(0806.HK)的成长史。作为私募基金的范本,为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私募基金提供一种发展趋势。

    惠理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和表现费(业绩提成)。其中,管理费是按照管理资产净值的0.75%-2%收取,不同类型的基金及产品费率也不同。如旗舰产品惠理价值基金分为A、B两种,费率分别按0.75%、1.25%计算,每月月底支付管理费。

  表现费一般每年参考表现费估值日各投资基金及管理账户计算,如果估值日资产净值超过参考基准,惠理集团将获得表现费,费率为15%-20%。惠理价值基金的表现费率为15%,部分基金的表现费率可达到20%。

  2008年惠理集团总表现费收入为6940万港元、总管理费收入为3.14亿港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6.45%、78.55%;2007年总表现费收入20.76亿港元、总管理费收入为4.37亿港元,占收入比分别为81.69%、17.18%。

  低运营成本的奥秘

  基金公司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人的作用,如何用最低成本留住人才是公司运营的关键。国内一位基金公司的总裁曾向《证券市场周刊》谈及人才对于基金公司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引入的方法就显得单一——高薪聘请!

  高薪吸引的方法虽称得上直接、有效,但会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并且对于人才的忠诚度并没有太多的约束作用。

  而低运营成本则贯穿惠理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整个过程。从一人独撑的初期阶段,到招聘新手执行其投资理念,直至目前,惠理集团采用一种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的方法,逐渐形成一套人才管理机制。

  惠理集团招股说明书披露,从2004年至2006年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3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人员开支始终保持在税前利润的30%。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增加公司人员方面的运营成本。

  1993年1月,现任惠理集团主席及投资总监谢清海担任摩根建富(亚洲)集团研究部主管兼交易员。已近不惑之年的谢清海对人生的未来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想继续高级打工仔生活,想出来单干。

  这种想法得到了好友叶维义的认可,两人共同创办了惠理集团。在56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注入后,开始了私募生涯。

  成立伊始,两人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注重潜在投资价值,加之市况良好,取得不俗成绩。但此时公司的运营与大多数私募基金初始阶段一样,处于“小作坊”时期。

  1995年后,由于资金规模的扩大,公司原有投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以应付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增加投资专业人员数量。公司招聘了大量刚刚毕业的学生,作为投资界的新手其成本远低于市场上成熟投资专业人员。除去成本的考量外,谢清海奉行的另类和非主流的投资理念,并不容易从市场中找到志同道合人士。

  招聘新手后,通过市场的历练和谢清海将其价值投资理念不断灌输,新手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公司完成了必要的人员贮备。而这些从分析师等基础岗位做起的人员,成熟后晋升为高级基金经理,更进一步,成为公司股东。

  目前,惠理集团拥有5个高级基金经理,其中4名是从基层培养的人选。公司从1995年至1999年,先后有4名员工从分析员晋升高级基金经理,并在2005年成为公司的股东。其中唯有2005年打破这一例外,当年公司从外部引入周琦雯担任公司高级基金经理,并在2006年成为公司股东。

谢清海和他的合伙者

  私募基金多以另类投资为特点,其模式很难大范围复制,导致规模受到限制。而谢清海领衔的惠理集团能够打破这一阻碍,除去自身原因,其合伙者的努力不可忽视。

谢清海1954年生人,早年担任《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的财经记者,报道内容涉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和财经资讯;后任职于摩根建富(亚洲)集团研究部,在1989年创立该公司的香港股票研究所。

  比谢清海小5岁的叶维义出身名门,是香港老牌上市公司新昌营造(0404.HK)原董事长叶谋遵之子、现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新昌营造是一家从事房地产、航运、银行等公司,共50多家子公司和联营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1972年上市,创办人是叶庚年(宁波帮“叶氏家族”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叶谋尊是叶庚年的幼子。

  “口衔金汤匙”的叶维义分别于1980年5月和1984年5月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学院,1985年6月获得加州律师公会会员,曾是伦敦Lazard Brothers Capital Markets的合伙人。

  早在1993年两人合伙成立惠理集团前,叶维义就是香港证券市场的活跃人士。在香港联交所合并成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前,担任香港联交所理事会成员、上市委员会委员。

  两人合伙成立惠理集团后,通过各自人脉引入多个“出钱不管事”的被动投资者,此时,谢清海持有23%公司股权、叶维义持有14.5%。

  彼时,谢清海所秉承的投资理念算作新潮,获得市场认可并非易事,可以想见,两人合力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

  至1995年2月,谢清海和叶维义全部收回被动投资者的全部股权,为第二阶段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好准备。该阶段先后引入了HOLDING CAPITAL GROUP 、J.H. Whitney III, L.P.两家美国私人股东。新股东的引入不仅增加公司股本,也给公司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架构和运作,为做大规模奠定基础。

  与新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对应的是,叶维义开始逐渐淡化在惠理集团的作用。当时公司股东签署协议,谢清海拥有董事会6个席位的3个投票权,J.H. Whitney III, L.P.和叶维义分别担任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分别拥有2个和1个投票权,但不参与公司日常营运。

  叶维义除去要打理自家新昌营造集团的业务外,还担任多个社会公职,同时作为十多家上市公司非执行董事等职,在帮助惠理集团完成最初阶段后,逐渐隐身。

  第三阶段,战略投资者的更迭。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两家美国战略投资者通过上市套现手中大部分股权。至2007年11月上市,共发行3.816亿旧股,并以招股价上限7.63港元发行;公开发售部分超购109倍,国际发售亦获大幅超额认购。

  这次上市并没有发售新股,所以并未融资。作为财务投资者的J.H. Whitney III, L.P. 、Value Holdings, LLC将持有18.65%、5.2%共计近24%的惠理集团的股权得以套现。

  中国平安作为继任者之一入股惠理集团,而双方结识源于业务合作,惠理集团为中国平安下属子公司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帮其管理1亿元的资产。目前,谢清海持有惠理集团36%,其余公司高管持有15%,叶维义持有18%,中国平安9%,Value Holdings, LLC5.77%。

  双方的合作还在延伸,今年8月12日,中国平安宣布,将通过投资惠理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盛宝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50%股权,与惠理携手推出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产品业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